走进陶寺遗址博物馆,在建筑总院的设计中倾听文明回响
2025-01-09
(供稿 设计总院)光被万世,溯源4000年前的文明曙光。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节点,陶寺遗址对探索早期国家起源及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支点。
??近期,陶寺遗址博物馆在万众瞩目中开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全方位、系统性的呈现四千多年前辉煌灿烂的陶寺文明。这座由设计总院精心设计的博物馆,不仅是对陶寺遗址的一次致敬,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展示载体。
开馆活动受到国家文物局、山西省、临汾市等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出席并讲话,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唐登杰宣布开馆。仪式由山西省副省长林红玉主持。设计总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建筑师谌谦,主创建筑师、本土万象设计中心总监赵煜受邀出席开馆仪式。
都邑煌煌,穿行协和万邦的地中之国。陶寺遗址博物馆总用地面积约为4.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集考古发掘、文物展陈、研究教育功能为一体,是遗址公园的“总导览”,是记录、保存、展示中华文脉的重要宝库,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工程“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展示窗口。它宛如一座桥梁,连接起现代社会与古老历史,引领人们穿越时空,领略中华文明源头的魅力与深邃。
陶寺文化的核心即最符合本初意义的“中国”,地中之都·中土之国的寓意作为陶寺博物馆设计之精髓。陶寺博物馆总体布局采用中国建筑传统的“院落式”布局,中轴南北向贯穿场地,立足于“中庸之道”的思想同时也遵循“择中立宫”的传统理念,表达了“地中”的内涵,将“中”之文化底蕴传达体现。主朝向面对城市主干道,通过出挑的屋檐形成深邃的入口空间,引导公众。外墙倾斜以求契合“帝尧都城”的都城理念,空中俯视建筑,寓意“地中之都·中土之国”的“中”,赋予陶寺遗址博物馆建筑的美好形象意义和深厚文化内涵。
馆内设有“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三个基本陈列单元,“陶寺考古”“临时展陈”两个专题展览和一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数字复原、现代化展陈、实物展示...... 广泛运用多种手段,集中构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赋予文物、文献等新的时代表达方式,多维度揭示了早期中国的文明基因。
陶寺遗址博物馆的建成与开放,是中国考古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史上的大事,更是新时代以来,中华文明历史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大遗址保护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缩影,具有里程碑意义。多璜联璧、彩绘蟠龙纹陶盘、铜蟾蜍片饰、绿松石镶嵌腕饰、彩绘漆木器、骨质口簧……230件(套)珍贵文物在这里集中亮相,结合光影、数字化等技术,全景式展示陶寺遗址在城址规划营建、手工业制造、艺术创造等方面的突出成就。在这座气势恢宏、“中”气十足的建筑之内,一条金色光带,以“文明”之名贯穿始终,导引观者穿越“文明蕴化”“煌煌都邑”“早期国家”……立体、全面阐释着“光被四表、协和万邦”的陶寺文化,彰显出陶寺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构建与发展的重要影响,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
(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