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卅天大】瓷火铸学,薪火永传—— 记天大先生袁启明七十载育人路
2025-04-30
本站讯 在26岁于天津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业后,袁启明先生以“为国铸材”为使命,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天大材料学科的发展,与天大材料学科紧紧相连。袁先生以瓷为基,提出“基础—应用—育人”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系统性重塑学科方向,一步步将天大材料学科推向国际前沿,如捧火种般塑造出今日国内顶尖、国际瞩目的科研重阵。为争取学科发展资源,他伏案数载,牵头完成《材料学科二十年中长期规划》《高温陶瓷产业化路径研究》等32份论证报告,每份材料都烙印着他包含对天大发展深切热爱的日以继夜的科研攻关。为争得发展资源,他伏案撰写《学科振兴规划》,用论证严谨的方案书叩开国家级实验室的大门。1993年,当“高温结构陶瓷与加工技术实验室”获批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时,他捧着批文激动地说:“这不仅是天大的荣誉,更是一个材料人对国家的应答。”
袁先生提出产学研协同育人,引路导航学生走进工厂车间,如春雨润物般手把手教他们“微观方程与生产线碰撞的火花”;他亲手青蓝相续设计“成长档案”为每位青年教师规划科研路径,每周披星戴月批阅文献笔记,留下密密麻麻的诸如“实验取样需再增加10%样本量”的叮嘱;袁先生倡导的“师承制度”由李立浧、南策文等院士仍延续“周三文献会”的传统,那本写满三代师生批注的《相变动力学笔记》,至今珍藏在学校档案馆,见证袁先生以信为炬的匠心情怀,薪火永燃。他主编的《现代陶瓷工艺学》被学界称为“烧结在纸上的匠心”,课本扉页写着:“误差0.1%的工作,值得三遍复验。” 袁老师的学生邹志刚院士至今记得,那年误差0.3%的实验数据,是如何被老师用红笔圈出“重做”二字,直到凌晨两点数据回归正轨。
1997年的国际陶瓷大会, 面对“中国材料理论根基不牢”的质疑,袁启明先生带领团队实操验证的800组实验数据,秉承“实事求是”的天大校训,以火破冰,科技创新,带着记录着每个参数的成败、诉说着天大人的坚韧的实验记录本,带领团队夜以继日补充研究,最终让期刊参考文献中外比例达到6:4,扛起民族脊梁。
袁先生主编的《硅酸盐物理化学》《现代陶瓷工艺学》突破教科书的理论框架,将微观晶体缺陷与工业生产线的热力学参数紧密结合,形成“从分子动力学公式到窑炉控制曲线”的完整逻辑闭环。在实验室管理中,他首创“数据三复验制”,要求每项实验数据必须经过三次独立验证,将其称为“科研质量的安检程序”——这既是对科学研究的敬畏,更是对青年学者严谨品格的锻造,他独创的“双轨制育人模式”至今仍在天大材料学院熠熠生辉。
作为学科带头人,袁启明注重系统性培养梯队力量。对于青年教师培养,他从科研选题、实验规范到论文写作逐项制定指导方案。他主导的“学术传承计划”使天大材料学科形成独特的师承网络,多名院士、首席科学家仍遵循其制定的“每周文献导读—每月进展汇报—季度学科评议”制度。在他培养的120余名研究生中,80%选择在国内重点高校或科研机构任职。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邹志刚曾回忆,导师曾要求他每天同步记录实验原始数据与仪器检测报告,“这份严谨,让我们学会用数据说话,而非观点辩论”。
袁启明的办公室始终保留着三件“纪念品”:1980年代申请实验室建设审批的32份方案书,1992年与日本学者技术研讨的会议纪要,以及历届学生发起的41次集体学术活动签到表。这些细节折射出其数十年如一日的奉献精神。
他对天大荣誉的维护堪称严格,曾拒绝因论文被高影响因子期刊推荐的“最佳学者”奖项,认为该期刊与材料实证研究关联度不足;但积极促成与德国马普研究所共建长期合作计划,称其为“让国际同行亲耳听见中国材料学的质地与厚度”。
袁启明院士的治学轨迹,勾勒出一所大学学科从薄弱到领先的跃升路径,在研究中深植中国土壤,用数据构筑学科根基,以传承培育创新火种——正是“天大兴学精神”的具象表达。那些铺满实验室的操作记录、编入教材的公式案例、活跃在国际学术界的一代代学者,无声诠释着“严谨治学”与“爱国奉献”如何化为学脉的延续动力。
作者:天津大学材料学院先进陶瓷研究所
“百卅北洋 天大情怀”校庆征文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师生校友及关心了解天大的社会各界人士投稿天大故事,辑录天大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请点击链接,了解征文活动详情:
https://mp.weixin.qq.com/s/0BIlXPKMjzRlT2uXpJSwpg
投稿邮箱:tianda130@163.com
(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