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卅天大】一生三尺耕耘地,八旬十分赤子心——盛京老师专访
2025-04-29
受访人物简介:盛京,男,1937年生,中共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天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系(本科五年),同年在化工系攻读研究生,1965年毕业。1980至1982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麻省大学聚合物科学与工程系进修。
主要从事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涉及聚合物的结晶结构与形态、聚合物改性、聚合物接枝共聚、共混和合金化及其相结构及相分布、相界面和相间关系的研究;光散射在高分子研究中的应用等研究。承担重点项目“聚合物在挤出成型过程中物理化学问题研究”、重大项目“高分子材料反应加工化学与物理问题研究”、国家基金面上项目、省市部委项目多项。
发表论文百余篇,获成果多项,专利一项,自1978年以来在多相聚合物合金研究和开发中取得突出成果,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教育部三等奖一项,国家计生委八五成果奖一项。
我们来到盛京教授家中,踩在木地板上发出的吱呀呀的声音。一种发自内心的庄重和敬仰,使得我们不由得正襟危坐,细细观察这位老人,八十载岁月在他的面容上留下了道道痕迹,浓密且微微翘起的眉毛像在辩说着他不服输、不服老的心气。
心系家国志,一生唯求实
盛京老师出生和成长于烽火连天、动荡不安的时代,经历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峥嵘岁月,始终抱着对党和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努力发光发热。
求学成材于天大的他,研究生毕业后经历八年的外地借调,终于在1973年又回到满载他年少理想的天津大学,在三尺讲坛之上,一站,就是数十年。彼时天津大学材料系刚刚成立防腐专业,在迫切的人才需求下,盛老师克服一切困难,毅然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专业有机化工,投入到高分子学科的教学科研中。谈到这段经历,盛老师饱含深情地说,“虽然我不是学高分子的,但我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国家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是这样。”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建设全面步入正轨。作为天津大学首批外派进修的教师,盛老师于1980年远渡重洋,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聚合物科学与工程系访问学习。有一次,导师给他一项测定材料结构的实验任务,简简单单的实验,他却重复做了100遍!得出了与导师不同的结果。导师看到呈现的结果大为惊异,改正了自己原来错误的实验数据,修正了论文。此外,盛老师还创新性地改造了实验室里的一种材料拉伸仪器,并无私分享给国外研究员。在美期间,盛老师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和认真严谨的钻研态度令其导师和同事叹服。
掬取天地水,尽倾育新颜
“老先生要求可严了,尤其在我们科研学习方面,非常非常严格。”袁晓燕老师直到现在都对自己求学时盛老师的指导记忆犹新,“老先生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他从不服输。这种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
从必须做好课堂笔记的习惯养成到文献至少要研读三遍的力求熟稔,盛老师以极高的科研学术标准要求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盛老师也极为关切学生的个人发展,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用心批改学生的学术论文,不厌其烦地提出问题和建议。“学生无非是做实验,写文章。实验是一回事,但写文章又是另一回事,当时的水平条件,比不上现在。老师一定要告诉学生怎么写、写什么,他们一次不明白那就教两次,一个月不明白那就两个月,就从第一篇文章入手,反复研习。教书育人,就该这样。”
课程教学中,盛老师也一直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他说:“课本‘啪’地往桌子上一扣,讲台上一站,我就必须要能讲一节课;就得把图、公式完完整整写到黑板上,这是教师必须要达到的标准。”
吞吐鸿图志,任重覆履坚
盛老师一直以来都密切关心着高分子学科的发展与建设,本着“重基础研究”的学术思想,主导天津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学科体系构建,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天津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三国四方”的发展格局,沿用至今。同时他关注国内外高分子发展前沿,带领骨干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提高天大高分子学科影响力。盛老师极为重视学科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学院有人才引进需求,盛老师二话不说便前去商洽。
作为国内第一批挂牌成立的高分子学科,天大材料学院高分子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积淀,正是在盛教授这样一代又一代求真务实的科研工作者的努力建设下,至今天,仍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科研成果屡屡争先,享誉海内外。
对于科研不可避免的困境挫折,盛老师也有着乐观理智的看法:“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准备失败,不要总先想成功。总想着成功,一遇到失败,那就完了、垮了。失败了,爬起来,其中就孕育了成功。”
盛老师反复提到,世上没有理所应当成功的事情,无论是学习、科研或其他工作,都必须对事业进程中的困难和挫折有足够的认识和估计,遇到问题就加以解决,决不能一蹶不振。事实上,无论是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大科研项目的探究,或是一门基础课程的学习,都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耐得住寂寞,下得了功夫。
万千桃李后,仍期少年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盛老师从教几十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他不仅有着极强的专业素养,更有着令我们敬佩的洞察力。
“大学生不能只钻研课本,要走出去,去劳动,去实习,去体验;你们要不断地认识社会,这样才能知道国家需要你们干什么;你们也得认识自己,这样才能明白自己能干什么。”盛老师的敦敦教诲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也期待着新时代的天大材料人,开辟出一番新天地。
纵观盛老师的一生,他从始至终秉持着“党和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的质朴态度,坚守着“追求先进,追求进步”的入党初心,成长于北洋,绽放于北洋,更奉献于北洋,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和教学一线,为学院发展做出了长足的贡献,为师生做出了高标准党员的表率。
翻开尘封的记忆,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有血有肉、钻研学海、诲人不倦的老教授、老专家、老党员,他的人生经历,如同阳光下的水珠般朴实无华却明亮耀眼,是指引后来者不断追寻的光点。
创作团队:
采访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竞彩网级本科生贠佳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竞彩网级本科生董沛阳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竞彩网级本科生彭宏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竞彩网级本科生高亦凡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张雅晴
执笔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竞彩网级本科生贠佳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竞彩网级本科生董沛阳
指导教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 张雅晴
“百卅北洋 天大情怀”校庆征文活动持续进行中,欢迎师生校友及关心了解天大的社会各界人士投稿天大故事,辑录天大人共同的历史记忆。
请点击链接,了解征文活动详情:
https://mp.weixin.qq.com/s/0BIlXPKMjzRlT2uXpJSwpg
投稿邮箱:tianda130@163.com
(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