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新闻 > 建校125周年 > 正文

【建校125周年】科技日报头版:天津大学:家国情怀 125个岁月的创新密码

      2020-09-29       

《科技日报》 (2020年09月29日 01版)

焦德芳 本报记者 陈 曦

9月下旬,一场特殊的生日会在天津大学拉开帷幕。没有生日蛋糕,也没有蜡烛礼物,青年湖畔人流如织,电子大屏闪烁着神秘的公式图案和科学符号。

5G手术机器人如何实现千公里级远程精准操作?人工光合成怎样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捕集和封存?用DNA进行超高密度和超长保存信息的方法有哪些?……从白发苍苍的老院士到稚气未脱的“00后”新生,有人激烈论辩,有人凝神静思。这些全球科学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涉及生命健康、能源材料、资源环境、智能智慧、制造建造5大领域,是通往人类美好未来的密码。

再过几天,就是天津大学建校125周年纪念日。该校隆重举行“125个重大科学问题”发布会。“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加快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这是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我们举办这场发布会的初衷。”合成生物学专家、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说,“我们希望师生以中国竞彩网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找到新时代的创新密码!”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为自己庆生的方式不是回头怀古,而是放眼未来,大胆创新。

天津大学的创新密码在哪里?

创新的密码,源于家国担当——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第一水工试验所,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跨江大桥……“这些都诞生于我们这所大学!”在天津大学校史博物馆,白发苍苍的老专家难掩自豪,“跨越3个世纪,填补空白、为国创新一直是我们不变的传统!”

“今天,我们把‘矢志创新’作为天大品格的核心表达之一。”言及创新,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如数家珍,“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天大是中国第一所将‘家国情怀’明确写入大学章程的高等学府。国之所需,吾志所向,我们鼓励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创新的密码,源于文化感染——“创新不是修修改改,是直面问题、从0到1的突破!”在中国南海的惊涛中,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王延辉给初次体验海上科研生活的研究生加油打气。今年夏天,由天津大学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共同研发的“海燕-X”水下滑翔机在太平洋深处开展连续6天的综合调查,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刷”到了10619米。王延辉从2002年毕业就加入了“海燕”团队,一干就是18年。“只为成为摆脱外国技术封锁的破壁人!”

这样的“破壁人”在天大还有许许多多,成果层出不穷:全球首款脑机接口专用芯片、时间复用量子信息纠缠技术、人造胰岛水凝胶外衣、金银纳米抗癌机器人等。世界最大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的工地轰鸣隆隆,虚拟仿真实验室里师生探索火星表面步履匆匆……创新求索是天大校园里人人崇尚的文化氛围。

创新的密码,源于制度激赏——近年来,天津大学大踏步迈出制度创新步伐:为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团队提供队伍、科研条件、助理和经费保障;成立转移中心,组建专职技术经纪人队伍,为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推进科教协同,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重点研发项目。2017年,天津大学首次设立科技类奖教基金——“天津大学科技创新荣誉奖教金”,资助由优秀科学家担任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的创新科研团队。

几年来,一大批“行业顶梁柱”式的团队脱颖而出:综合能源智能配网创新团队、柴油机高效清洁燃烧创新团队、岩土工程先进建造与安全创新团队…… “研究成果与国际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趋势相关性,与国家发展战略及重大需求吻合度,是我们的最终考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奖教金专家委员会主任余贻鑫教授这样说。

“这是一个呼唤创新的时代,也必将是一个创新者辈出的时代,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和呼唤创新。”在天津大学求实会堂,校长金东寒院士为数千名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同学们,希望你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125岁的天津大学,风华正茂,日新又新。

科技日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9/29/content_454545.htm?div=-1

(编辑 赵晖 郭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