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杨恩泽精神】?勤勤恳恳为教育 兢兢业业搞科研——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鲍广金在学习杨恩泽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竞彩网-12-01
杨先生41岁到达武汉,66岁离开武汉,在武汉呆了25年。他把自己的黄金年华都献给了武汉,献给了武汉邮电学院。作为杨先生的学生、同事,也是挚友,我想详细跟大家介绍一下杨先生在武汉工作的这段历史。
杨恩泽于1960年从北京邮电学院调到武汉邮电学院,担任无线通信工程系主任。那时候武汉邮电学院刚成立,从一所中等技术学校变成了本科学院,一切建设都是从零开始。而且很多老师都是从电信局和企业调来的工程师,他们没有教学经验,这对杨先生来说担子很重。杨先生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编写、实验室的建立到师资选用等,各个方面都亲临亲为,一件件地操办。经过他的多年努力,武汉邮电学院无线电通信工程系建起来了,培养了一批非常优秀的通信领域人才,比如杨贤足(邮电部的副部长)、邬贺铨院士。杨先生的很多学生,现在都在各个邮电管理局担任管理和技术骨干。当时我国通信落后,人才匮乏,杨恩泽为邮电通信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功不可没,令人敬佩。
1974年邮电学院改成邮电研究院,成立了很多研究室,承担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研究项目,比如毫米波波导通讯、激光大气传输、新能源等。杨先生当时担任毫米波通讯研究室的主任,我是他的助手,在研究室内担任副主任。那时毫米波通信在我国完全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东西可借鉴。但是经过四年的努力,我们最终成功研制出了一套毫米通信实验系统。这个成果在1978年中国竞彩网科技大会上进行了展览,并获得了中国竞彩网科技大会奖。
在1975年日本京都召开的世界电信联盟会议上,我作为邮电部派出的代表团的一员参加。在会上我们才发现在本专业组中竟没有一篇有关于毫米波或微波通讯的文章,全部是光通讯的文章。这个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国内研究的毫米波通讯已经过时,现在国际学界研究的热点是光通讯。于是这时邮电部决定,从78年开始,武汉邮电研究院把所有的项目都停下来,一心搞光纤通讯。光纤通讯在国内当时也是一片空白,又是杨先生带领我们在未知中摸索着前进。而在国际上,光纤技术受巴黎统筹委员会严格控制,限制光纤技术传入中国。但仍有一些爱国华侨,例如来自贝尔实验室、林肯实验室的华人专家,冒着受到审查的危险,前来中国访问,给中国带来技术。整体上来说光纤技术的研究还是相当大的。
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难题:首先,我们没有自己的光纤,也没有相关的基础设备,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研发;其次,当时我们不清楚未来光纤的发展方向,不知道是先研发多模光纤,还是单模光纤。最初,由于多模光纤的研发相对容易些,我们选择先研发多模光纤,但后来发现多模光纤并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才选择研发单模光纤。
此后,我们就全面铺开了光纤通讯的研究,开始研究光纤光缆、光电器件、无源器件和光通讯系统的测试仪器等等,就连怎么把一根光纤连接起来这种小问题,也需要从头研究。研究这些东西靠什么?是靠全体研究人员的努力,靠搞顶层研究与设计的这些人员,而杨先生就是我们顶层设计中的重要人士,他在这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总工程师,负责设置课题,不仅要把一个一个课题落实到各个部门,还要把它的指标、实现的时限也分下去。这项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非常仔细。我还记得,有一个指标叫光通讯光接收机的灵敏度,这个指标该如何去计算?要分配给它的电平是多少?我们概括总结出3种计算方法,那么这3种方法如何进行比较?于是杨先生就带领我们团队连续在会议室里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把这三种计算方法拿来讨论分析、拿来比较,用哪个方法计算出来的接收器的灵敏度更好、更接近实际。
最终,我们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把一个完整的光纤系统技术攻下,用这项研究成果在武汉三镇组建了一条实用化的光通信系统,用光缆把汉口、汉阳到武昌连了起来。这时这几个地方不仅可以互相打电话,而且通话清晰,音质辨识度高,顺利实现了通讯数字化。这项工程最终获得了邮电部和湖北省科技一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个工程的意义远不止于实现三镇通电话,更重要的是表明了我国光纤通讯技术成功迈出了第一步。这个“第一步”,一是在于我们已经初步地掌握了光纤全系统的技术;二是在于为我们之后的光纤通讯研究,培养出了一大批的技术人员。武汉邮电研究院也就此变成了光纤通讯人才的孵化器。
如今我国的光纤通讯研究水平已经世界领先,这都是在当年的基础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现在武汉邮电研究院的研究也始终保持世界的先进水平。除了时分复用技术外,我们还有波分复用技术,通俗来讲就是我们可以用一对光纤,让北京到天津的全部人员同时通话。现在一对光纤可供60亿人同时通话,通讯信号传输速率已经不是以GB为单位,而是以TB为单位,传输速率已经达到国际前列,并不落后于国外。当下我们不但做出了传输系统,而且也做出了光电器件,而且每年还出口大量的激光器、激光放大器、光纤光缆。
杨先生不仅在捐资助学、助人为乐、关心同志等方面上以身作则教育大家,而且在科研学术方面,他也兢兢业业的,我非常敬佩他这一点。今天天津大学能组织这样一个纪念杨恩泽先生的会议,宣传杨恩泽先生这种精神,做得非常好。虽然我年事已高,但我还是要来参加,因为这种精神可贵,这种精神值得宣传。
(编辑 张华 摄像 唐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