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校训精神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刘建平在“实事求是”校训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15-06-06
在天津大学校训确立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15年6月6日)
刘建平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确立“实事求是”校训百年,我谨代表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向莅临本次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赵天麟校长的后人、各位北洋和天大校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10月2日,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建校之初,北洋大学就秉承兴学强国的历史使命,坚持从实际出发,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探索高等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大学建设的范式。学校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培养学生务实求理的作风。
学校规定“本校定章,向以讲习之余,出外实习,每岁举行数次,一以开豁襟怀,一以实事考求。”1915年,北洋大学校长、爱国教育家、法学家赵天麟任职期间,总结了学校20年的办学经验,概括其办学理念,首倡“实事求是”的校训并传承至今。在刚刚播放的宣传片和赵天麟校长的后人赵寿民先生的讲话中大家应该都对百年校训“实事求是”的历史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刚才,天麟班的学生代表、余贻鑫院士和巩金龙老师作为教师代表也谈了自己的感受。我校知名校友,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天津校友会会长张元龙先生和北京校友会名誉会长袁国林学长也结合自身的成长和研究谈了对百年校训精神的体会。稍后,天津市委常委、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朱丽萍同志也将发表重要讲话。
今天,作为天津大学的一员,我想就“实事求是”的校训谈三点认识。
一、传承校训文化,凝练核心价值观,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所高校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今年是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20周年,也是“实事求是”校训提出100年。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北洋大学和天津大学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其中,“实事求是”的校训是120年办学理念的核心与集中表述,是办学理念与特有精神的表征形式,是对师生提出的训示和要求,在一代代莘莘学子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传承至今已经成为天津大学的文化核心,成为我们大学的灵魂。
天津大学的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文中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这里的“实事求是”是指刘德考证古书时求其真本,讲的是实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到了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清代文学家钱大昕、阮元等也把“实事求是”当作治学的宗旨和基本方法。在这一时期,“实事求是”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天津大学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在长期的办学和科研实践中,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已经成为北洋人、天大人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兴学强国的使命担当让北洋人、天大人始终把爱国奉献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在学术研究中,我们提倡“穷学理、振科工、重实验、薄雕虫”,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在人才培养中,我们坚持“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学校培养的20余万毕业生中,张太雷、马寅初、师昌绪等等无不是把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为人生追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以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爱国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天大人的共同精神追求,成为天大文化软实力最集中的体现。
二、弘扬校训精神,坚持特色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是中国竞彩网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期间,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要求。
北洋大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自己没有办现代大学的经验。我们的先人采用拿来主义,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仿照哈佛、耶鲁等大学模式制定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大学章程,聘请了大部分外籍教师,使用外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培养出的毕业生可直接进入美国大学攻读研究生。
但中国高等教育的自强和自立不能长期依靠“洋人”。在北洋大学成立11年后,严复的得意弟子、留学英国的王邵廉开始执掌北洋大学,开创了中国人管理近代新式大学的先河。他坚持“实学”特色,面向社会需要办学,相继开办法文班、俄文班、师范班,使北洋大学发展成为以工、法为主,兼有文、师范等科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他办事认真,不讲情面。治学严谨,要求严格,教授有方,后人评价其“为学术努力,为教育尽瘁”,“处理校务措置尽当,富于责任心”。
1924年,年仅34岁的刘仙洲担任北洋大学校长。他提出,“欲求国家各种事业之独立前进,非先求各种学术之独立发展不可”。他自编中国第一套工科大学教科书,成为我国中文版机械工程教材的奠基者。他一改北洋大学外国教授讲课的传统,聘请茅以升、石志仁、侯德榜、何杰等中国著名学者任教。他提倡“工读协作制”,把学和工结合于一体,把学生和工人融合于一身,用最经济的办法造就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工程人才。
天津大学继承和发展了北洋先人的办学思想。1961年,老校长李曙森受高教部委托,担任“高校领导体制问题”文件起草小组组长。他集天大办学经验和其对高等教育领导体制的深度思考,亲笔起草了《关于高等学校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的工作条例(草案)》,为制定“高教60条”提供了比较系统的参考意见。改革开放后,面对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浪潮,吴咏诗校长提出高等教育要打破苏联教育模式的束缚,建立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提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方针,引领了中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方向。
近年来,天津大学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继承“形上形下、达材成德”的理念,提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宣怀学院”、“宣怀班”为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创新创业学历教育,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上天、入地、下海”的建设重点,在航空航天、海洋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作为天津市首个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单位,天津大学积极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建立创新创业的投融资体系,吸纳了总计33亿元的创新创业基金。实现了大学与企业、知识与资本、创业与创新的有机融合,创造了政府、大学、社会共同支持保障创新创业活动的新模式,努力探求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助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学校培养、引进了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青年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宽广的胸怀和平等包容互鉴的态度汇聚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释放每个人的潜能,凝聚师生校友践行实事求是,为建成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砥砺前行。
三、践行实事求是,勇担兴学强国使命,做有理想的天大人。
天津大学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兴学强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在120年的办学历程中,北洋人和天大人始终没有忘记这种使命,并以“实事求是”的校训精神努力践行。无论是因八国联军入侵在西沽武库重建,还是抗战期间西迁陕西传播教育火种,北洋大学使命不改;无论是探索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还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天津大学信念更坚。
“实事求是”是一种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追求“实事求是”的过程,是一个漫长曲折而又相当艰苦的实践过程,既需要追求真理的勇气,又需要捍卫真理的决心;既需要学习掌握人类已经创造的各种知识财富,又需要面对千变万化的客观规律,不断地超越自我,探索未知世界。因此,勤奋刻苦、夜以继日、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动力。
“实事求是”还是一种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深入调查研究、精益求精地进行分析判断,脚踏实地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懂得客观规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科学的道路上深知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能够虚心学习,通过自我反思来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而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也正是我们大学所必须具备的。
“实事求是”更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一种无私的高尚情怀,是一种诚实守信的人格操守。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伸张正义的人,才能做到彻底地、始终如一地坚持实事求是,襟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特别是当坚持“实事求是”要触犯某些人的利益,可能遭到打击报复的时候,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就更是对党性、人格的严峻考验。同样,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要贯彻中国竞彩网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讲话精神。从干部自身角度,要牢牢把握“严”的要求,真正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从干事创业角度,要真正贯彻“实”的精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今天,“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仍然镌刻在大理石上,矗立于天津大学北洋亭,铭记在全体天大人心中,并且已经成为天大人的做人准则。希望大家从当前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在认识和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能一丝不苟地践行“实事求是”的校训。因为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天大人;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能逐步把天津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只有这样坚持下去,才能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作出天大的贡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