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新闻 > 校庆故事 > 正文

【校庆故事】校友故事(1)——七旬老校友的15张汇款单

      2015-11-26       

中排左起第三位(深色上衣)为李改生校友

校友基金处 刘书屏

  “值母校120周年华诞祝母校双甲子再创辉煌。” 2015年9月27日,伴随着一份简单而真挚的祝福,一张120元的汇款单寄到了校友总会办公室。从邮递员手上接过汇款单,在校友总会办公室工作了整整30年的胡如光老师对同事们说:“李老先生的一片心意又到了!”

  2000年,天津大学被列入建设国内外知名大学行列。据胡老师回忆,李改生校友得知消息后马上打电话到校友总会,他激动又兴奋地说:“我是60多岁的老校友了,虽然一生无所作为,但母校的是我的骄傲,是我的唯一!太好了,我们千千万万校友一定要为母校的更大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一定……”

  同年10月2日,天气格外晴朗,胡老师刚参加完天津大学105周年校庆师生座谈会,就接到一个特别的电话,“我是李改生,我现在在平顶山邮局,今天是母校的生日,请你替我转告母校:请接收一个远在河南平顶山的学生对母校的深深祝福!现在12点了,我刚刚将寄的105元已经发往母校了……。母校的生日,我一定要表达我的心意。我不是大款,也没有官权,寄这点钱可能对学校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这只是作为母校万千校友中普通一员的一点心意,今后每年的10月2日,我都将以这样的形式庆祝母校的生日,106,107……一直到永远永远。”

  李改生1937年6月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58至1963年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热工仪表及自动装置专业学习,1963-1970年在我国化学工业部工作,1971-1997年在河南省平顶山化肥厂工作,上世纪90年代末退休,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李改生校友退休之后,每月工资仅有六七百元。在生活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每年向母校捐款百余元,以一己之力年复一年地践行一个天大学子对母校的承诺,年复一年将自己最诚挚的祝福送给母校。在天大114周年校庆时,李改生给母校来信,追忆在天大的五年生活,他写道:“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在天大的日子虽已过去了四十多年,但却仍深深地感动着我,仍深深地激励着我,我仍然深深地铭记着它!”

  1958年夏天,李改生参加中国竞彩网高考,被梦寐以求的著名高等学府天津大学顺利录取。“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理想和抱负使他认为当时他就是天下最幸运和愉快的人了。多年后回忆起来的时候,这一年,他终生难忘。

  入校伊始,李改生和同学们就接受了一次十分特别的劳动锻炼。当时,为了改变天津市几百万人口的生态环境,天津市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根治海河的浩大改造工程。李改生所在的班级三赴塘沽海边劳动,他们的任务是为填海挖泥、搬土,劳动强度大,生活环境差。由于运输和搬挖是连续作业,中间极少能得到休息。所搬挖的土块,每块大多都是一百多斤,有的更重,虽然他们都是年华正茂的小伙子,但几个小时下来,汗水湿透衣衫,每个人都累得精疲力尽。李改生心想着这关系着几百万天津市人民的生活,再苦再累也咬紧牙关坚持着,硬是圆满地完成任务。这次艰苦的锻炼,李改生把它当做劳动的洗礼,在以后几十年的工作中,对所遇到的各种劳动中都不感到苦累与脏差。

  大学五年,李改生经历了声势浩大的大跃进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刮起的浮夸不实之风迅速吹到高校。为了尽量减少这些歪风谬论对学校师生的影响,尽量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有序正常进行,时任天津大学校长的张国藩先生,特意请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为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做了一次深刻的学术报告。钱老严谨有力地批驳了当时在学术界十分有害的“薄壳”理论,整场报告内容充分体现了钱老那种“服从真理”、“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者风范和大无畏的勇敢精神。在下面听讲的大四学生李改生认真记下了钱老所讲的话,在那个特别的年代,将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种子深深种在心里。

  在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了激励全校师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做好工作,时任校党委副书记崔希默数度在新年祝词中讲述科学泰斗牛顿请客吃饭的故事;为了使每个同学都要树立起奋发向上、艰苦度日的乐观精神,精密仪器工程系总支书记田立祥以身作则地向李改生和同学们讲述了他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所经受的种种苦难与经历……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李改生渐渐树立了战胜艰难、克服困苦的精神。

  大学生活已过去半个多世纪,提起往事,李改生仍然记忆犹新。他说:“正是受到了母校的种种教育、磨练和洗礼,使我才能比较好的走过了人生的这几十年,似此母校的培育之恩,是无论如何也报答不完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母校的精神渗透进每个天大人的血液里,穿越半个多世纪,仍旧熠熠生光。

  “树高千尺总有根,水流万里终有源”。 105,106,107……119,120……李改生的承诺一直延续着。15张汇款单不是普通的汇款单,它汇来的北洋学子对母校绵延半个多世纪的真情厚意。李改生在信里写道:“岁岁有校庆,年年献赤心,常悔昔日蹉跎去,愿以余生报‘津园’,余生不止,赤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