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新闻 > 缅怀吴詠诗 > 正文

吴詠诗:胸怀家国 高瞻远瞩的教育家

      2016-04-25       

   4月23日,杰出的教育家,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开拓者、领航者,著名电子科学家,天津大学原校长吴詠诗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89岁。闻听吴詠诗逝世的消息,天大校长李家俊心情极为沉痛,他前一天刚刚到医院探望老校长、老学长,没想到竟是永别。

  胸怀家国 高瞻远瞩的教育家

  吴詠诗认为,“大学校长应该是社会主义教育家”。他真正想要学生得到的是建立在爱国兴国前提下的全面能力的培养,他理想的教育目标不是培养匠人,而是培养国家民族需要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在天津大学1986届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他对学生们说,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要提倡“改革成败,青年有责”。新一代的大学生要有时代的风貌,那就是要做改革的促进派,以青春的朝气,用新学得的知识和新培养的能力,为国家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各自的岗位上促进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

  吴詠诗不仅这样鼓励学生,自己也将探索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道路作为毕生追求他在国内率先提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思想。

  “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是吴詠诗办学思想的结晶。

  吴詠诗认为,综合性不能仅仅表现在校内的学科设置上,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上给予充分体现大学的“研究型”更应该表现在教学的研究性、科研的创新性、管理的科学性几个方面。“开放式”就是把办学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各种可能的形式为社会培养人才、提供科技服务。他提出,我国的重点理工科大学要加速国际化的进程,以吸收各国教育之长,促进我国高教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他认为,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排斥教育的民族化。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某一国家教育模式的全球化,是一个各国教育彼此取长补短、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12字当时曾被奉为百校“圭皋”,在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也成为我国重点理工科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现实道路。

  吴詠诗是在中国倡导“终生学习”思想的第一人,提出要“培养中国式的工程师”,树立“以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新型人才观,坚持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和基础地位,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他的教育思想不仅指导天津大学的各项事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重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实事求是 勤勉睿智的科学家

  吴詠诗长期致力于微波固态电路理论与机助设计方法的研究,是我国著名的电子学家。每每谈到微波这个不可捉摸的“精灵”,吴詠诗都饶有兴趣。他常以清脆的声音、演讲的姿态、抑扬有致的激动语言与人们谈论:微波,是波长比超短波还要短得多的电磁波,每秒钟振动30亿次以上,它在通讯、雷达和导弹控制等方面,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

  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他与著名的微波电路理论专家卡林(H.J.Carlin)教授合作完成了“具有有损匹配网络和复数号源与负载导纳的低噪声、宽频带单片微波集成FET(场效应晶体管)放大器的精确设计”等两项科研成果,导出了传输增益的通用计算公式,得出了一种较国外已有方法更为精确与完善的机助设计方法。同时,首次将多判据最优化方法用于低噪声、宽频带单片微波集成FET放大器的设计,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加权商法。

  1985年6月,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名科学家,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国际电路与系统学术讨论会。吴咏诗用流利的英语在讲坛上宣读了他的科学论文——《幅相实频技术》。当他讲演结束时,分组会主席、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萨尔教授走过来,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您做了一项杰出的工作。”

  2000年以后,近耄耋之年的吴詠诗仍在科研道路上求索。他将人工智能应用到了微波电路设计上,形成智能化的设计方法;并在单片微波集成电路的理论与设计方法上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

  他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了论文100余篇。他主编了《电子工程师手册》,这是我国学者第一部自编的此类手册,是一部重要的工具书。

  德高望重 宽厚仁爱的师长

  “老天大人”都说吴詠诗是天津大学讲课最好的教师之一,颇有当年茅以升教授在北洋大学讲授桥梁工程课的风范。他讲课概念明晰,逻辑性强、知识广阔、语言明确,不吐一个废字,能把学生紧紧地抓住。

  天津大学原档案馆馆长常辽华曾去吴詠诗家中,老学长介绍如何讲好一门课。1952年,还是助教的吴詠诗曾与主讲教授各分担一个班的习题课讲授,学生多拥到年纪较长的主讲教师的课堂去听课,吴詠诗的课堂基本上没人。吴咏诗没着急、也没气馁他晚上主动去学生宿舍了解大家学习时容易在哪方面出问题,认真做记录并针对学生们提出的具体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不久,学生们回来了,主讲教授也来到吴詠诗的课堂一探究竟。“在教学过程中贵在‘引导’、‘引路’,充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地去探索未知”,这是老学长带给常辽华的启示。

  几十年来,吴詠诗一直活跃在高校的教学科研领域他讲授过17门课程,每门课程都深受学生欢迎。青年教师们则以他作为从事教学工作的“样板”。曾经是吴詠诗早年的学生,后来成为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的刘元明,至今念念不忘吴詠诗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他说,吴老师当年提出的“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巧、基本技能,我记忆犹新,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并以此来培养我的学生。

  执教天津大学,吴詠诗深得师生的赞扬。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吴詠诗心中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他常说:“教师爱的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他人的子女,爱他们是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够推动社会的前进,这的确是一种更为广博,更为深化的母爱,要成为教育家,就应该有这样的感情。”

  天津大学教师李晓杰在微信上写到,“去年天津大学纪念建校120周年先进教工及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上,我第一次见吴詠诗老校长,并且有幸在会后送老校长回家路上他仍然询问我一些学校的近况,关心学校的发展。到了楼下,88岁的老先生非得自己上去,怕麻烦我们,不让我们送。这是一位集人品、学问、师德于一身的老先生,愿他一路走好”。(撰文本站记者 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