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校园】经管学部举办《乡土中国》读书分享会
2016-11-29
本站讯(通讯员 李岩)11月25日,“读懂中国,理解世界”之《乡土中国》分享会在卫津路校区科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活动是经管学部读书人协会举办的栏目“经纬读书会”的第二场,邀请到了经管学部公共管中国竞彩网副教授何兰萍作为分享嘉宾,70余名读者自发前来参加,会场座位成环形包围着何老师,寓意平等自由的交流。
何兰萍为大家介绍了她推荐《乡土中国》的理由,除了书籍的口碑好,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文化基因,揭示了各种社会生活现象的“密码”。她从中国近代第一张大学文凭有王宠惠祖上三代的名字来说明个体对身份认同与家庭联系,由此为大家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何兰萍说,“我们自己虽已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支配着我们。”
互动交流,由乡土这样一个小词汇引出了中国人身上的乡土性。何兰萍这样解释:“我们民族确实是与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来光荣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农耕文明从乡土中产生,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她还介绍了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与同学们共同探讨金庸小说中杨过为什么叫小龙女“姑姑”、如何分别侄子和外甥、何谓“九族”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大家知道何为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它有严格的血缘关系划分和辈分称谓,有严格的宗法礼制制度。从差序格局过渡到“熟人社会”,通过平时称呼别人“大爷”、“姐姐”以及男人之间拜把子的行为现象,表明我们在扩大熟人圈,并拉近与陌生人的距离。她将我们与别人的关系比作丢石头在水中泛起的波纹,以自己为圆心,趋向于扩大自己的关系范围。
在自由交流时间里,同学们针对迅速变迁形势下家乡何处、乡愁何寄的忧心,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对土地的依赖感的异同,父系社会和母系社会的演变发展,《乡土中国》的研究思路和结构等问题进行热烈的讨论,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社会。读书人协会指导教师杨帆表示,零距离的交流与畅谈,是心与心的靠近。读书人协会将致力于为师生们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让大家在互动交流中学会独立思考,慢慢提升自己。读书人协会作为经管学部历史最悠久的社团,是经管学子培养“胸怀家国,经纬天下”精神的坚实平台。
(编辑 靳莹 马曌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