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内新闻 > 活动 > 正文

【审核评估进行时】授课小组制:“三个协同”让天津大学思政课程活起来

      2018-10-09       

本站讯(记者刘晓艳)天津大学通过实施思政课程“授课小组制”改革,让思政课程成为青年学子们自我发展的“助推器”、“航向标”。

“授课小组制”以本科三年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文简称《概论》)为试点,协同专业思政教师和学工辅导员两支思政队伍;开展以“思政课探究性课题+X”为主题的课后研讨,协同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有机结合;同时,以社会实践和学生住宿“书院制”为依托,协同理论和践行两个育人环节,推动思政课程协同联动。

2018年春季学期,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之上,“授课小组制”在天津大学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中全面铺开。

协同专业教师和学工两支思政队伍

“授课小组制”即是成立以课程主讲教师、学院党委副书记、学工办主任和大三辅导员为成员的授课小组。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是整个课程的负责人,是课程建设、教学设计、备课和授课的主体;学院副书记是授课小组的组织者;辅导员随堂听课,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学生感受以协助改进授课效果,并组织小班研讨。

这个过程分为课前环节中收集学生对《概论》课的问题与期待并进行分类汇总,与《概论》课的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对接;课上环节中,辅导员发挥自身了解学生心理优势,协助任课教师讲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思想实际、生活实际;课后环节是授课小组工作的重中之重,授课小组根据近期国内外热点时事和重大理论问题,结合各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主题研讨,研讨利用课后的时间,每月一次一个主题组织小班研讨。

“这样就把思政专业教师和学工两支思政队伍协同起来,取长补短,使思政专业教师更了解学生,也提升了整体学工队伍的理论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宇介绍说,两支思政队伍的协同,让课上课下的思政育人工作拧成了一股绳。

协同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

大班授课,让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教师孙兰英深感“讨论难”的问题,在课下的“思政课探究性课题+X”(X为学院特色)中得以解决。

在不同的学院,探究性课下讨论“X”的主题也不同:微电子学院为“探究全面深化改革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建筑学院是“绿色发展理念对未来建筑行业的影响”;药学院是“开放发展理念”;法学院则是“依法治国”等。学生在选择论题时,有些贴近所学专业,如“从海绵城市谈绿色城市发展”;有些选择了热点话题,如:共享单车、雄安新区、一带一路等;有些选择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切入论题,如用话剧的形式展现中国各个时期的文化自信等。2017年,天津大学4226名本科生进行了300多场研讨。

“重要的是,这样的实践和调研打通了思政课程和学生所学专业的关卡,让学生们对思政课亲了、近了,也让他们自觉将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学工部副部长马德刚说。

协同理论和践行两个育人环节

“陕西是根,延安是魂。”中国竞彩网总书记为什么这么说?在《中国竞彩网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描述的生产生活场景到底是什么样的?2018年1月21日至27日,天津大学“追寻足迹”实践队奔赴梁家河等地,追寻中国竞彩网总书记成长足迹,探寻延安精神。

像这样以思政为主题的实践队,天津大学这个寒假一共有数十支,而暑假里则超过400支。师生一起把思政课程搬到广阔天地中去,开展思政课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每年涉及到的学生近5000名。

在天津大学,思政课程的第二课堂不仅“大”到广阔天地,而且“小”到学生每日生活起居的宿舍。“青椒驿站”、“给力加油吧”、“红色引领”、“健康生活月”、“共话十九大,共建家文化”……天津大学实行本科生住宿书院制,以宿舍楼为载体,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促进书院育人作用的发挥,“小规模,多场次”开展通识教育和思想引领主题活动。2017年,组织青年教师走进书院的师生互动共40余场,参与学生约为700余人次;学生辅导员走进书院的师生互动共60余场,参与学生为1000余人次。立足宿舍,组建书院师生十九大理论报告巡讲团,在各书院中积极宣传十九大精神;园区中心教工党员与学生党支部携手开展“共话十九大,共建家文化”座谈等活动,让思政课程在学生生活中得到延伸。

思政课程“授课小组制”改革,以“三个协同”推动思政课程协同联动,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形成了思政教育的合力,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听到了越来越多的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课堂参与度越来越高,互动讨论也越来越多。让思政课教学效果滴灌式、无缝隙、全覆盖,真正做到“水流到头”。(编辑 赵晖、赵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