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19项成果获天津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16-12-02
本站讯(通讯员 李君怡)日前,天津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评审结果正式公布,我校共有19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本届评审是我校一等奖获奖数量最多的一届。
冯骥才教授的专著《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荣获本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丛书对天津皇会及妈祖信仰仪式的田野调查历时四年,采访了天津20余道民间老会,录音、录像500多小时。作为抢救性的采集、立档、研究工作及其系列成果,该丛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田野价值和学术价值,在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堪称典范,意义十分重大。
经管学部教授赵黎明的专著《科技企业孵化器与创投合作治理及政策研究》荣获本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书基于程序公平理论建立了孵化器、创投、创业者合作网络和理论模型,并用结构方程方法进行了实证。本书在研究对象上突破了孵化器与创投合作的单一关系,扩展到孵化器、创投、创业者的多重关系;从研究内容上进一步设计规避孵化器与创投合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机制,寻求促进孵化器与创投合作的政策工具。
经管学部教授张兮的论文《多国虚拟课程中文化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一个混合分析方法》荣获本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篇论文运用了半结构化访谈和跨部门调查的混合方法,研究了多国家跨文化的虚拟课程中,国家的文化价值如何影响显性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主要结合了中国文化中具有特色的面子关切问题,考虑了面子对知识共享的正向和负向影响。截止2016年8月,该篇论文在WOS上被引44次,在Google学术上被引59次,具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经管学部教授齐二石的研究报告《管理创新关键技术方法工具集开发与企业应用推广》荣获本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该报告项目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发掘管理创新的规律和动因,探索新形势下我国管理创新的新问题、新条件和新需求,系统构建了一套适应我国科技发展形势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管理创新关键理论、技术体系。书中典型案例得到科技部万钢部长亲笔批示。
经管学部教授马寿峰的研究报告《行为视角下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机理与对策研究》荣获本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报告针对中国大城市的恶性交通拥堵问题,从拥堵形成规律、交通治理机理、大城市拥堵治理的思路框架、政策建议和政策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报告成果被政府采纳、转化为政策,对我国大城市交通管理实践起到引领作用。
经管学部教授张维的研究报告《信息技术与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荣获本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本研究在“大数据时代”早期阶段全面地研究了各种互联网技术背景下的创新金融形式,从现状分析出发,运用经济学新理论探讨背后科学问题,并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出了监管对策和建议。本研究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多条已被采纳,实现成果转化应用于P2P网站1个、消费金融公司1家,为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我校法学院教授孙佑海的《循环经济法律保障机制研究》等4项成果获二等奖,建筑学院老师王鹤的《纪念性雕塑的主题选择、表现手段及寿命问题》等9项成果获三等奖。
这些成果聚焦国家重大文化需求、紧贴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文化遗产、经济、管理、大学文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编辑 张华 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