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内新闻 > 科研 > 正文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赴晋东南和黔东南进行田野考察实践

      2018-07-13       

本站讯(通讯员蒲娇)2018年6月22日至7月7日,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员唐娜和姚佳昌,前往晋东南地区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进行为期16天的田野考察实践。

晋东南地区主要指山西的长治和晋城两市,这一地区古建筑遗存丰富,传统村落保存数量众多,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01处,民俗风情浓郁。黔东南地区主要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一地区是苗族侗族的主要聚居地,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30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分布在村寨之中,村寨风貌保存完好。这两个地区是进行传统村落研究的理想之地。

冯骥才先生很早便提出了《关于建议重要的古村镇抓紧建立小型博物馆的提案》,指出“小型和多样的博物馆是保护古村镇遗产的重要方式”。现在村落博物馆的进展如何?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有什么进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次田野调查主要围绕村落中心的调研基地建立以及村落博物馆的考察为主要内容,分别调研了晋东南地区的高平良户村、长治县荫城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在的丹寨县杨颂村,雷山县朗德上寨,台江县登鲁村、反排村、长滩村,黎平县地扪村、黄岗村等地。此次考察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现状、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的关系、政府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作用、生态博物馆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以及原住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观念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田野调查。这些传统村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走出了自己的保护发展之路,特别是良户村连续举办的四届古村落保护发展大会对于周边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形成积极效应,朗德上寨民俗表演的工分制成为了延续近30余年的劳动分配制度,登鲁村每年农历二月二的土地祭祀中对于古树金丝楠木的保护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见证,黄岗村的鼓楼与村寨的关系是地方自治的重要体现等。同时也看到了传统村落保护所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保护与旅游的冲突、村落空巢化现象严重、村落传统民俗的演变、村落基础设施落后等。

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着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值得学界去深入的解读和品味,这次田野考察实践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路径以及传统村落的内在结构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没有模板,需要的是因地制宜,科学谋划。需要政府、学者、原住民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村落中心也将继续走向田野,解读传统村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学术支持,留住我们共同的“乡愁”。

高平良户村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

在荫城古镇内访谈村内老人

在扬颂村访谈苗族贾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会堂老师

雷山县朗德上寨民俗表演时发放工分牌

台江县长滩村节日前盛装打扮

黎平县黄岗村保留完好的村落风貌

(编辑刘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