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华每日电讯:疫情稳定下降 端午安康诗境可期

      2022-06-06       

5月28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倪家湾自然村,村民在荷塘内参加端午划菱桶趣味活动。

新华社发(伊凡摄)

6月3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凌波湖,一名小朋友参加趣味龙舟赛点睛仪式。

新华社发(张怡熙摄)

6月3日,选手进行龙舟200米直道决赛。当日,2022年“屈原故里”中国龙舟争霸赛(宜昌)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三峡大坝前举行,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等地16支龙舟队伍的400多名选手乘风逐浪、一决高下。

新华社发(伍志尊摄)

新华社天津6月3日电(记者李鲲)在“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等诗句流传千年的中国,端午节这天,上海浦东新区居民李晓妙,在门把手挂上了网购的“艾叶菖蒲套装”,又把母亲从老家寄来的香囊佩戴在两个孩子身上。

作为上海一所高校的辅导员,李晓妙在学校住了两个多月没有回家,经常化身“大白”组织同学核酸检测。6月1日起,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又适逢端午小长假来临,她准备带孩子们去户外走走。

“挂艾叶祈福安康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美好愿望。端午节来临,我就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的。”李晓妙说。

今年端午节来临之际,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北京疫情防控形势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天津本土疫情再度实现社会面清零……中国坚持动态清零取得的抗疫成果,古诗中“端午安康”诗境更加可期。

在中国,端午是与春节、清明、中秋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历代诗人创作的重要节点。

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挂香袋、悬艾草、插菖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端午诗词》一书写道,“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观念去审读那些古老的风俗,便会清楚地发现其中蕴含着关注生命的突出的人文精神”。

1200多年前,一首题为《端午》的诗中有一句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亿兆同归寿”。1200多年后,“亿兆同归寿”在当代中国已成现实。

2020年进行的第七次中国竞彩网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前不久公布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显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2020年已提高到77.93岁,到2025年还将继续提高1岁左右。

在天津市和平区,89岁的退役军人杜志荣身板硬朗、声音洪亮,2021年围绕建党100周年就宣讲了100多场。今年年初奥密克戎袭击天津,他还穿上红马甲成为志愿者,帮助居民核酸检测。

“中国坚持动态清零,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身体安康越来越有保障,我要争取活过100岁!”杜志荣说。

老当益壮,为的是给年轻人做榜样,而社会不断进步正是得益于一辈辈“青出于蓝”。

800多年前,南宋词人刘克庄在《贺新郎·端午》中描绘了当时观看“龙舟竞渡”的人群:“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

而从今年4月底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可以看出,中国青年“年少争旗鼓”的勇猛态势在当代依然旺盛。白皮书显示,新时代中国青年勇挑重担、堪当大任,援鄂医疗队2.86万名护士中,“80后”“90后”占90%,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

来自黑龙江、毕业于天津大学的“80后”小伙刘帅男放弃了研究机构的稳定工作,一头扎进农村“垃圾堆”搞创业。现在,其研发的“生活垃圾闪蒸矿化处理器”已拥有38项知识产权,成功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许多难题,目前在国内多个省份的农村得以应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希望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用在环境保护上。”刘帅男说,疫情期间,他的公司通过天津市慈善协会等平台第一时间捐资。

随着抗疫形势好转,吉林、广西、浙江、福建、湖南等一些省份近日陆续宣布恢复跨省游,“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是时方盛夏,风物自潇洒”等古诗词中描绘的端午美景将回归人们的眼帘。

新华每日电讯:http://www.news.cn/mrdx/2022-06/04/c_1310613623.htm

(编辑 董玥欣 袁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