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光明日报: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

      2016-12-07       

  

  《光明日报》(2016年12月06日13版)

□ 天津大学党委副书记  雷鸣

  西北联大诞生于抗战烽火之际,先后存续了九年之久,在异常艰苦的办学条件下努力前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日后西北的高等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作出了历史贡献。这些办学成就之所以能够取得,应该说与西北联大师生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坚持办学为国家服务密不可分。这对于“两个一流”建设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坚持教育报国,这是我们首先要坚持的。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之际,从兴学强国到兴学救国,坚持走教育报国之路,这是中国大学体现出来的责任和担当,成为西北联大师生的精神共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就是1938年10月在西北联大第45次校常务委员会上确立了“公诚勤朴”的校训,对公字的解读就是责任感。

  西北联大将人才培养与国家命运相结合。校长徐诵明就说,学生不一定非得拿枪杆子到前线才是救国,我们在后方研究科学,增强科学力量也是救国。当时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大家学习劲头很足,苦读之风盛行,西北工学院时期的七星寺,有的学生上晚自习直至灯灭,有的黎明时分就开始读书,灯火彻夜不息,留下了“七星灯火”的美谈。

  西北联大制定了一些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制度和课程。比如说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推出了军事、政治、救护等课程,军训课程持续两个学年,还特别注重培养专门的技术人员以应对抗战的需要。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成立了宣传队、救护队、慰劳队等一系列的学生组织宣传抗日。西北联大地下党还组织了进步的民先队,唤起民众觉醒。西安一下子变了样,街上到处是演讲、墙报、标语……还有的学生直接投身到抗日洪流当中。43岁的地质地理系教授郁士元主动要求到抗日前线,被称为“抗战以来教授从军第一人”。

  西北联大保存了中华民族的教育火种,为西部教育发展播下了火种。今天,这种兴学强国依然是我们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

  当我们在认真研究和比较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时,可以看到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它们共同以联合办学的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的学者和大师,而当时西北联大的成果也在于集合了一大批优势的学科力量,为西北地区高等教育播下了火种,培养出了科学栋梁和人文泰斗。当今时代,大学的发展已经不能孤立地闭门造车,需要加强不同学校的联系,不同学科的融合。因此,我们在弘扬这种“严谨治学”“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办学精神的同时,更要借鉴西北联大和衷共济、共度时艰的办学模式,进一步加深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真正形成追求卓越、尊重学术的大学文化圈和新时期大学的命运共同体。

  光明日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12/06/nw.D110000gmrb_20161206_4-13.htm?div=-1

  (编辑 靳莹 姚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