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重霾来袭,我们该怎么办?” 专家:重雾霾是管理问题
2016-12-26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22日讯(记者李万祥)“重霾来袭,我们该怎么办?”不仅是普通民众的大声疾呼,也是学者们深深的忧虑。12月22日,天津大学法学院、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主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理论研讨会。
研讨会上,常年工作在法律、环保等领域的学者们指出,面对重度雾霾,是时候反思管理缺位、公共政策失衡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了;是时候在 “环保”与“发展”的抉择中,将环保放在首位了。
从12月16日起,京津冀多地发布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根据环保部通报的重污染情况,20日,我国中东部灰霾面积达到188万平方公里;污染最重时108城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截至21日15时,北京、天津、石家庄等28城维持重污染天气红色预警,50城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
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环境法专家孙佑海在论坛中指出,从管理与法制的角度讲,京津冀雾霾加重的根本原因是环境公共政策失衡。一方面,2014年,我国出台了号称“史上最严环保法”的新环保法,但另一方面我国的环境污染却没有减轻,重度雾霾一次次来袭,其根本原因就是公共政策的失衡。这些“失衡”,都难以在司法执法领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孙佑海呼吁,公共政策应让掌握最先科学技术、严格遵循法律法规、履行环保责任的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立法上,要真正实现利益平衡,就必须广泛吸纳社会公众意见;而要实现执法上的平衡,就是要严格执法、严格司法。同时,要给文明守法者,给保护环境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应对环境问题,要全社会全民共同参与,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胡保林直言,应对雾霾需“等风来”固然重要,但人的努力是“内因”,是根本。他认为,现在的环保污染问题,并不是缺乏技术手段,而是管理是否到位,已经制定的措施是否有决心坚定地去执行。“在我大学刚毕业时,北京就在研究控制城市发展规模,避免‘城市病’,可几十年过去了北京反而越‘摊’越大。”
也有学者指出,现有制度下,多部门条块分割式的管理,甚至部分部门的不作为是加重雾霾的重要因素。汽车污染治理专家颜梓清就表示,机动车在出厂时要求达到“国Ⅳ”或者“国Ⅴ”的标准,但事实上,新车上牌后变成在用车后,国家的检验合格标准却远低于这个标准,甚至连“国Ⅱ”标准都达不到。此外,机动车检测设备至今仍未有国家计量标准,这对汽车环保监测来说,几乎就是“裸奔”。
“为什么机动车不能通过换发动机的方式达到环保要求呢?而一定是要按年头去整车淘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无奈地说,这仍然是管理问题。
学者们也试图在管理上找到一些合适的方法来促进雾霾问题的解决。比如,颜梓清就提出了利用机动车碳排放交易等手段,重构机动车污染防控体系。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达成共识,认为雾霾问题没有解决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管理问题,还是全民参与环保的问题。正如孙佑海所言,环保问题必须是全民参与的,必须科学立法,必须严格执法,我们要鼓励环境律师、公益组织甚至普通民众进行环境公益诉讼,共同推进环保法律的落实。
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12/22/t20161222_19025020.shtml
(编辑 赵习钧 王陟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