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天津教育报头版头条:课后的“课堂”更精彩——天津大学“四点半”工程见闻

      2017-01-05       

  

  《天津教育报》(2017年1月4日头版头条)

  本报记者陈欣然 通讯员赵习钧

  下午5点钟的体育场里,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声。原来,天津大学“四点半工程”的重头戏——“师生杯”篮球赛正在火热进行中。走下讲台的大学老师们和自己的学生各自组队,同场竞技。不仅是篮球赛,“师生杯”还打造了排球、羽毛球、游泳等7个项目的赛事。在目前已经结束的三个项目中,教师代表队获得羽毛球、篮球两个项目的胜利,学生们则在游泳比赛中拔得头筹。

  在“四点半”兴趣课堂上,来自不同学院的二十几位老师学生正围坐在一起,跟随着戚蓝教授制作丝网花。戚蓝是天大建筑工程学院的水利专家,但她在“四点半工程”兴趣课堂开设的课程却是《追姑娘利器——“蓝色妖姬”丝网花手做》。课程吸引了学生们热情报名,不少学院的老师也加入到丝网花的学习中。兴趣课堂让拥有共同爱好的老师和同学们相聚在四点半以后的大学校园,通过讲座、沙龙、手工等方式切磋技艺。

  参加讲座手机扫码就能签到,学生们用手机回答主讲人抛出的问题后,所有答案就在电脑屏幕上动态滚动起来,选择频次最高的答案就非常显眼地放大显示,通过字体的大小就能看出所选选项所占的比重。这就是“翻转课堂”在“四点半工程”海棠书院课堂上的应用。主讲此次海棠书院课程的殷红春老师牺牲了下班休息时间,跟新校区的同学们共同探讨《个人品牌与成功人生》,不少老校区的学生也慕名跑到新校区来听课。

  ……

  2015年9月,天津大学新校区正式启用,极大地拓宽了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物理空间,但地理位置等因素造成四点半下班后校园内教师偏少的情况,这对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016年3月29日,在青年教师的倡议和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相约四点半·师生面对面”工程(以下简称“四点半工程”)正式启动,以图书馆为主阵地,统筹工会、学工部、团委、研究生院、图书馆、体育部、体设中心、离退休工作处等部门,汇集师生校友和校外学者等广泛力量,开设兴趣课堂、海棠书院、知学讲坛、艺术公开课、丰羽工程、体育课堂等品牌项目,让更多的老师活跃在四点半以后的大学校园里,搭建起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使之成为成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营造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活动启动至今,学校共计开展各类活动1000多项,参与师生20000余人次。学生们说:“下午四点半以后的校园充满欢声笑语,与老师面对面分享知识和体悟,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多彩活动让课后校园活力四射

  “智慧空间站”主题沙龙是“四点半工程”主题活动之一,青年教师与学生们在学生中心咖啡厅围坐在一起,根据某一话题进行交流探讨,时而热烈讨论,时而认真思索,气氛轻松而活跃。

  “‘四点半工程——智慧空间站’拉近了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喜欢跨专业学科、交叉学科(非主讲教师本专业)的同学提供了接触和学习的平台。”天大中国竞彩网2013级本科生王晓晗说,印象最深的一场活动是计算机学院于策老师讲述他在南极科考的经历,“于老师轻松幽默的话语背后是南极科考的艰辛。当于老师谈及圆满完成任务,在昆仑站插上校旗时,我们都被于老师身为天大人的责任与担当所感动。”

  据了解,天大“四点半工程”设立了兴趣课堂、海棠书院、知学讲坛、知学沙龙、艺术公开课、智慧空间站、丰羽工程、体育课堂、健康运动等十多个活动品牌的几十个项目,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开展形式包括课程、讲座、沙龙、展览、竞赛、培训、手工等各种类型,每周开展吉他、钢琴、街舞、国标舞、健美操、瑜伽、太极、书法、演讲、礼仪、口琴、声乐、韩语、英语、《红楼梦》赏析、手工制作、国学、游泳等活动40多个,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活动中,师生们在一起探索自然的奥秘、体验人文的精彩、品味读书的愉悦、触摸音乐的旋律、感受体育的欢畅,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四点半工程”营造起积极活跃的校园文化,四点半以后的校园不再因为教师的下班而冷清,反而因为四点半工程的开展而活力四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使得学生们在观念、知识、能力、视野、眼界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拓展,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互动模式让师生关系密切融洽

  “每节课都会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请大家务必带好自己的吉他,边听边练,这样才能保证大家的上课质量!”吉他课的授课“老师”李楚君在微信群里提醒学员们作好课前准备。作为天津大学吉他社社长,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教授吉他课程,但依然内心很忐忑,“群里有好几位老师!”李楚君笑着对记者说,“平常课堂上的老师成了我班里的学生,这种感觉很奇妙。”

  四点半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师生互动,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增进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而这是良好大学氛围的基本特征,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师生杯体育对抗赛中,师生同场竞技,昔日三尺讲台之上的老师变成同台PK的体育爱好者,为了团队的荣誉挥洒汗水。在兴趣课堂和艺术课堂上,师与生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兴趣爱好和技艺技能决定了谁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谁在台下倾心聆听。可以是老师开课、学生选课,也可以是学生讲课、老师作为学员参与其中,还可以是师与生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因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并肩奋斗。

  在“四点半工程”中,师生的联系不再仅限于学生需要修课拿到学分而老师需要开展教学完成任务,学生得以领略老师们在课堂知识之外的风采,老师也得以从更加对等的视角去欣赏学生的多才多艺。“四点半工程”带来的师生联系也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相处,更是兴趣爱好上的契合和思想观念上的共鸣。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四点半工程”建立起更加紧密融洽的师生关系。而这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效教育和传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良性的师生互动之上,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才真正能够“入脑入心”。

  全员育人汇聚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

  天大“四点半工程”调动起校内外各个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是高校全员育人的一次重要实践。

  理工科的一线教师结合专业所长,通过智慧空间站等活动为同学们带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社会科学的老师们通过读书会、知学沙龙等活动为同学们带来思维的启迪和哲学、文学、历史的陶冶;艺术类的教师则充分发挥美学品味和文艺特长为同学们带来摄影、国画、书法、乐器、声乐等方面的熏陶和提升。青年教师们发挥年龄相近和思想相通的优势,通过科技前沿讲座、好书推荐和读书沙龙等方式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成长的经验和困惑;中年教师们通过知学讲坛、知学展览等载体跟同学们探讨人生感悟与成败得失;离退休老同志则积极参与到兴趣课堂中来,开设国学、书法、工笔画、手工等课程,跟年轻学子们一起研读经典、品味传统。校内师生通过各类活动加强沟通和互动,共同探讨天大精神与家国情怀;校外学者则通过海棠书院为同学们打开探索大千世界的窗户,在高水平的讲座中学习易经文化和阳明心学的精髓。

  “四点半工程”将学校内外、各个年龄段、各个学科的老师、专家、学者等宝贵资源汇聚起来,形成全员育人的强大合力,极大促进了学生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眼界的开阔。

  公平友善的环境促经济困难生成长

  教育公平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天大“四点半工程”恪守的原则。

  因为地域、家庭等因素,进入大学的学生们在眼界视野、表达能力、文艺才能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因为综合素质的欠缺而不能很好融入大学生活,在求职时处于不利境地,甚至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身心发展和个人成长。为此,天大“四点半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着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公平友善的成长环境。

  作为“四点半工程”的支撑项目之一,“丰羽工程”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了种类丰富的公益课堂。通过参加演讲、写作、书法、礼仪等培训,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公务礼仪等技能技巧,提升就业能力;通过参加钢琴、国标舞、吉他、口琴、街舞、游泳等舞蹈、乐器和体育项目培训,培养他们的优雅气质与文艺素养,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

  “以前对新闻的认知只停留在手机推送,但上过新闻写作课程之后,对‘新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电器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经济困难生王奇(化名)刚刚结束“丰羽工程”为期四周的新闻写作课程,“给我们上课的是学校党委宣传部的老师。老师的讲解很风趣很接地气,我发现新闻离我们并不遥远,写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通过学习我的写作能力也有了不小的提升。”

  (编辑 赵习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