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渤海早报:本市12项成果获科学技术奖励 强化创新驱动 推动创新发展

      2017-01-11       

  

  

  《渤海早报》(2017年01月10日03版)

  天大彰显科技实力 

  渤海早报讯 (记者于强 李晶 通讯员赵习钧 实习生胡治翠)昨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2016年度本市共有12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包括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10项,涉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其中,天津大学王树新教授牵头完成的“混合驱动水下航行器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天津大学刘铁根教授领衔完成的“混合式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在工程安全监测领域中的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近三年来国家科技奖励数量大幅减少30%以后,本市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发明奖最多的一年,标志着本市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海燕”领先国际

  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海燕”是天大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水下滑翔机,由天大教授、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树新带领团队历经十余年研制成功,在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探测及海洋安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拥有国际先进的水下滑翔机一直是建成世界海洋强国重要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因此美国等国家对该技术一直采取严密封锁。“海燕”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国外对中国技术封锁的壁垒,扭转了中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海燕”采用了最新的混合推进技术,以浮力驱动为核心并融合其他驱动方式,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小于100 kg)、航程远等优点。

  早在2014年,“海燕”在南海北部水深大于1500米海域通过测试,创造了中国水下滑翔机无故障航程最远、时间最长、剖面运动最多、工作深度最大等诸多纪录。

  “海燕”最大下潜深度1514.2m,实现了复杂海洋环境下大深度平稳滑翔运动;推进速度最大可达1.69m/s,1108.4公里实测航点位置平均偏差小于2km;连续航程超过1100km,实现水下滑翔机航程从百公里级提升至千公里级的突破。

  多项专利奖项 引领光纤传感领域前沿

  传感器技术是基础设施安全监测必不可少的核心技术之一。光纤传感技术作为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前沿,是国内外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缺乏高效的传感器技术,很多工程事故未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因而发明一种高效、稳定、适应性强的新型传感技术成为国家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由天大刘铁根教授所在的团队自主研发的混合式光纤传感技术解决了当下光纤传感领域的诸多难题,为保障重大工程项目安全提供了可靠的监测保障。据悉,混合式光纤传感技术近10年来已应用到28项国家航空航天试验及重大关键基础设施工程的安全监测。其在中国竞彩网电力和石化行业分立式光纤传感市场占有率超过30%,近3年共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4亿元,并成功地对多起过热异常进行了预警。2012年,该技术成功对独山子石化分公司50万方罐区温度超过阈值进行报警,将事故隐患消除在初始阶段。

  目前,该项目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6项,其中美国专利3项。制定国家军用标准1项。获光纤传感产品测试认证38项。获天津市、教育部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获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

  渤海早报:http://epaper.jwb.com.cn/bhzb/html/2017-01/10/content_3_1.htm

  (编辑 刘晓艳 马曌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