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报国强国大志向 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杨贤金为2024年本科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2024-09-14
本站讯(学工部供稿)近日,校党委书记杨贤金通过远程互动智慧教室为2024级全体本科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他以“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为主题,与同学们共同感悟大有作为的时代,了解天津大学兴学强国、自强卓越的历史传承和发展建设成就,并寄语同学们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
杨贤金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谈起,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生态环境、大国外交等几个维度出发,深刻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通过举例分析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回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带领同学们深刻理解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杨贤金结合中国竞彩网总书记在中国竞彩网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交汇点下,天大学子们如何由“优”向“强”,在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是全体师生都要深入思考的大课题。他勉励同学们:“你们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党和人民对大家的成长成才寄予厚望,你们在天大的成长成才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
“我们怎么来看天津大学这样一所自强卓越的优秀大学?我想首先要了解她,了解了、理解了才能够产生爱。”杨贤金从领袖眼中的天大、“兴学强国、自强卓越”的历史传承、人才辈出的办学历程、矢志创新的价值追求、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等方面,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天津大学建校129年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他勉励同学们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做能够担当大任的时代青年,在天津大学书写属于自己的天大故事,探索最真实、最美丽的天大,珍惜平台、把握机会,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大学是大家独立生活的开始,真正独立生活的标志是大家要自己能够积极认真的谋划自己的未来,设计自己成长成才的目标,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杨贤金勉励同学们要做挺膺担当的青年,并提出了四点建议和希望:一是有理想,坚定远大志向。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性,掌握蕴含其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立德修身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二是敢担当,练就过硬本领。要学好专业知识,打牢面向未来的多维度知识基础,努力成为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也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既具备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又提升人文素养、厚植文化自信;同时要塑造坚强意志和强健体魄。三是能吃苦,相信汗水哲学。学习没有捷径,唯有努力,学习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必须要保持加速度。要培养实践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同学间互相关爱的过程中共同进步。四是肯奋斗,不负青春韶华。祖国不会忘记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鼓励大家沉下心来,去做真正于民有利、利于长远的事。杨贤金引用天津大学1981级校友、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张来勇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穿越时间的维度,标定好人生的目标,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拼尽全力。脚踏实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在悄然中积蓄力量,在坚守中实现自我,在突破中积淀人生厚度。”勉励同学们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祝愿同学们在探索未知、增强能力的同时享受最美好的青春时光!
据悉,本次“开学第一课”以天津大学全景教学空间为主课堂,通过智慧教学系统向双校区38间智慧教室辐射,各学院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与本科新生共同在智慧教室分课堂收看学习,以远程联动同步授课的模式,首次实现双校区全体本科新生共上一堂课。“开学第一课”结束后,各分课堂通过研讨交流等形式,就如何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开展热烈讨论。
2024级工科试验班(新材料与加工技术类)本科生刘忆南说,“杨贤金书记讲授的开学第一课,从大有所为的时代,自强卓越的大学和挺膺担当的青年三个方面为我们刚入学的新天大人指明了了立业、立志、立品的方向;那些以张太雷、师昌绪为代表的杰出校友,以“海燕号”深潜器,半导体石墨烯为首的尖端研究成果,以高远志向、汗水哲学为指引的成长故事都深深震撼着我。我期望着能够在天津大学实际求学的过程中,深深感悟“实事求是”“兴国强学”的精神,在未来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天大人!” 2024级经济管理试验班一班本科生李一帆说,“天津大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理科生的梦中名校,能够来到这里学习,是我们每位新天大人的荣幸。杨贤金老师开学第一课中讲到的各项卓越成就深深震撼了我,培养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办学理念深深吸引了我,担当起科技强国重担的崇高使命深深感染了我。我会在未来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立志把所学化为中国力量,在国家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进程中争取做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 焦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