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建设“双一流”:构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天大模式”

      2024-07-01       

构建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天大模式”

2023年12月,一场关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和新医科建设的深度研讨在天津大学展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乔杰和顾晓松分别就中国竞彩网医学教育具有示范性的“协和模式”“北大模式”和“天大模式”与40余所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的专家进行了交流。

36DBA

智医专业“101计划”启动会召开

如何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未来大医生?如何打好“引、育、用”的组合拳,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培养兼具精湛医学技术和厚实人文情怀的高质量医学人才?天津大学以6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适应时代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医工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天大模式”。

打通“医+工”特色育人之路

“4年来,不论寒冬酷暑,我坚持往返于天大和医大两个校区,领悟汲取医科的仁心仁术,学习探索工科的求是品格。”这是天津大学智能医学工程专业首届毕业生孙艺玮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对于“医工融合”,她和同学们的感受最为直接。

2017年,以工科见长的天津大学与医科实力强劲的天津医科大学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年,两校深化合作,迎来了第一批合作共建的中国竞彩网首个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新生,构建起“医+工”双学位机制,打造横跨医工、纵贯本研的创新型医工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科体系深度交叉、学位体系双向延拓、院校体系优势互补,开辟了一条适应新时代医学发展的新路径。

22707D

天津大学医学试验班五大涉医专业共筑育人合力

2022年,《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建设共识(“天大共识”)》进一步为智能医学工程专业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该共识的牵头单位和中国竞彩网智能医学工程教育联合体理事长单位,在这一崭新领域,天大已发展成为拥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雄厚师资力量、高水平科研平台、完备教学实训中心的领跑者。在显著育人成效的辐射带动下,如今中国竞彩网已有70余所高校开设了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为现代医学未来发展注入了生机。

然而,这并不是天大探索医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开端。早在1978年,时任天津大学校长李曙森和天津医学院(现天津医科大学)校长朱宪彝就共同倡导,联合筹建了中国首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医工联办专业之先河。该专业40余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较强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

3E1F6

首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合影

打破专业间的壁垒,将医学教育与工程教育并行开展始终是天大医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目标。“我特别希望未来在医院里,医工交叉的高层次人才会成为临床解决方案的总设计师,协助医生作出更高水平的诊断、更高质量的治疗。”天津大学副校长、医学部执行主任明东这样说。

多学科交融的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色的医生,更要培养卓越的药学人才、掌握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生物科学复合型人才等“大医学”人才。为构建适应新医科人才的培养范式,2020年,天津大学医学院汇同药学院、生命学院汇聚临床医学、药学、生物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和智能医学工程5大涉医专业,联合开展大类招生模式,共同组建了天大医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在天津大学医学试验班(新医科)的开学典礼上,一届又一届的新医科学子们许下庄严承诺,他们将在入学后的第一年里统一接受通识培养,强化医理工基础,随后根据兴趣及特长进行专业申报,进入5大专业系统学习,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

新时代、新变革催生新模式。“应急医学是典型医学、工学交叉学科,我们希望通过应急院的先试先行,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解决日常急救和重大灾害的医学救援问题,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依托天津大学和天大医学院学科平台,从2017年成立国内第一所专门从事救援医学教学、科研、培训和成果转化的研究机构——应急医学研究院,到教育部首个救援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获批、招生,以及应急管理部医学救援关键技术装备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灾难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相继成立,多年来,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院长樊毫军及其团队,也在通过医工融合推进生命支持领域创新发展。

跨界、交叉、融合的背后,有着教育界不断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共识。

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101计划”在医学领域将焦点对准了智能医学工程这个新兴医科专业。此刻,天津大学作为教育部智能医学工程专业“101计划”项目牵头单位,正在带领着兄弟院校一同为构建学科融通、学制融通、课程融通、科教融通的培养方案,探索智能医学顶尖创新人才长周期培养模式,推动智能医学拔尖人才培养落地见效而努力着。

坚持“引+育”书写新时代人才答卷

2023年,天津大学医学院许敏鹏和刘秀云两位青年科学家分别成为《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及亚太区入选者。

28EEA

教师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TR35(中国)

这一年,距离许敏鹏考入天津大学已过去了17年。从本科到博士,这位天大“老学长”跟随导师扎根于脑机前沿领域深学细研,从学生一路成长为天大医科的领路人,从科研“小白”到承担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的长江学者,创造了多项脑机接口核心指标的世界纪录。

本硕毕业于天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刘秀云,在剑桥大学攻读完临床神经科学博士学位后,继续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理护理系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醉重症系进行博士后研究,但学成归国始终是她坚定的信念。2021年,她选择回到拥有优越科研平台和雄厚软硬件实力的母校,带领团队深耕麻醉与神经重症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交叉领域,将其所学所得奉献于守护人民健康的事业当中。

“我的研究离不开工学支撑和临床样本,天大医工结合的特色像强磁场一样吸引了我。”中国竞彩网年,远在美国犹他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的谭硕看到了天大医学院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的邀请,被天大医科的优势特色深深吸引。于是,她毅然回到中国,来到天大医学院继续进行学术研究。

除像谭硕这样通过北洋青年科学家论坛引进的优秀学者外,医学院不断完善教职聘任体系建设,自中国竞彩网年起,面向附属医院等临床教学基地实施临床医学教职聘任制度,广纳群贤、荟萃精英,同时,以优质的平台资源、良好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留住天大本土培养的青年人才。短短6年,医学院迅速形成了一支由院士领衔,来自海内外优秀中青年学者、资深医学专家组成的高层次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团队。

1AE80

医学院青年科学家开展科研 教学工作

准“90后”的刘爽老师在2023年入选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计划,而此前她已主持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近20项。自2018年入职以来,她见证着医学院的发展,也与其一同成长。“从实验平台到科研经费、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学校提供的重大科研平台、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为老师们进行科学研究、承担大项目奠定了基础,完善的项目支持体系和良好科研环境也为教师们的科研发展规划、项目申报提供了有力支撑。医学院也在学术交流、教学培训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全方位的支持,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好风凭借力。天津大学一方面以优质资源、平台支撑、人员支持为科技人才打造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助力他们挑战重大科学难题;另一方面,“青医堂”“棠林讲坛”“北洋医学大讲堂”,医学院还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学术交流机会,搭建起高质量、全方位医学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平台,激发创新火花。

同时,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两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在选拔和培养优秀青年科研人才、促进人才流动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医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大批出站博士后成为服务医学科技高质量发展的一股强劲“后浪”。

而他们也在带领着年轻一代快速成长。

医学院博士毕业生、天津大学神经工程创业团队负责人顾斌2023年在导师明东的支持下,与师兄弟们创立了天开燧世(天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这所坐落在天开高教科创园、专注于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产业发展的高科技公司,发展至今已拥有包括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在内的脑机接口软硬件自主知识产权,让高性能脑机交互技术从“实验室”走到“应用场”。

“一侧是我们的创新萌发之地,一侧是我们的创业孵化之处。”明东表示,“学子们从著名的大学走出,马上就能进入到创新创业的载体当中,真正使自己亲手做出的成果能够落地转化。”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把科研论文从‘纸上’落到‘地上’,将守护人民健康落到实处,让创新更有价值”是医学院研究生黄帅飞秉持的信念。他跟随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源从事康复机器人设计及神经重塑研究,参与设计的“神工-灵犀指”外肢体机器人和“神工-神甲”外骨骼正在多家三甲医院开展临床实验,临床效果显著。“看到我们研发的成果能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改善,我深感自豪。”黄帅飞说。

2F8A2

医学院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在科研道路上我相信经历的挫折越多距离成功就越近,大胆探索、不断尝试,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医学事业贡献一点力量。”医学院“00后”研究生袁雪在导师的指导下,以一作在《自然-通讯》发表论文,首次提出肿瘤特异性自触发式热电异质结介入治疗结直肠癌策略,在智能医用材料的基础上创新性地融合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物理化学,开创了“人材交互”智能诊疗新篇章。

这些新生力量将像他们的前辈一样,成为在医学科研领域中不断突破创新的探索者和实践者,用他们的新发现和新成就来定义未来。

培养“德+技”做有温度的医学人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除了使他们掌握丰富的前沿医学知识,更要为他们插上人文的翅膀。

医学院在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们去“跨界”掌握其他领域的前沿技术,培养学生开放思维的同时,还将医学人文教育作为新医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筑“医学+”育人格局,致力培养拥有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和方法科学的艺术的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

天津大学医学试验班的开学典礼才刚结束,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大医学部主任顾晓松就走上讲台,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与同学们畅谈科技创新与医学学科发展,为全体本科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外,院士第一课、书记第一课,医学试验班在学生入学之初即通过学校历史、大医故事、医学发展、青年成长等内容为医学增加人文温度,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坚定医学理想、投身医学事业。

BFB9

顾晓松院士讲授“开学第一课”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救死扶伤、不辞艰辛。”疫情期间,卫津路校区大筛前夜,刘瑞恒楼里再次响起了这段铿锵有力的医学生誓言。天大首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全体请战,成立了临床突击队。

17816

医学院师生挺膺担当 筑牢抗疫防线

中国竞彩网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刘璐正是第一批奔赴大筛前线的突击队员之一。疫情期间,她与老师、同学们通力合作,迎难而上、勇敢逆行,以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书写了一份满意的“医心答卷”。

为帮助学生扎实学术知识,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医学院依托“黎明创新实验室”“北洋医科创兴计划”在日常开展科创实践,孵化院级科创项目,依托神经工程团队开展“研本结对”,让本科生们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发挥研究生对本科生的辐射引领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并通过课堂内外组织多维度的动手实践,助力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在2023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及各科创比赛中,医学院团队屡获佳绩,科创氛围日益浓厚,科创成果不断涌现。

他投身偏远地区乡村教育,4次支教,志愿时长1721小时,以青春之火点燃大山深处的梦想;建党百年、回访母校、慰问走访,他带领实践队踏足10余省份,行程近万公里,用脚步丈量青春。医学院2022级硕士生蔡秋全用务实的志愿履历体现了天大担当。

同样勇担重任的还有医学院3支国家级志愿宣讲团的同学们。他们将遵义故事带入校园、社区和乡村,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传播健康知识,在实践中深厚医学基础知识技能,在志愿服务中厚植为民情怀。

2024年的寒假,“医路赞歌”实践队也再次前往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以支教为锚点,聚力乡村振兴。同学们通过支教工作、物质文明建设、健康知识及前沿技术科普宣讲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填补了乡村教育需求,把青春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9103

医学院学生开展支教志愿服务

“笃学砺炼,胸怀天下,大医精诚,恩泽民生”是顾晓松院士对天大医科生的寄语。在前辈指引下,他们将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服务人民生命健康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

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不过是一枝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

在学科交叉融汇和跨领域创新的新赛道,天大医科以其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澎湃发展。未来,天大医学院也将继续汇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伟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强大的新动能。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4月)

刘梦圆 朱华 万亮/文图

(学生编辑 刘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