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三全五育”:我校三全育人优秀案例纪实(二)

      2024-06-17       

数字赋能 精准思政

——新媒体学院网络育人

融入学校“大思政”纪实

□ 王赞/文 刘衡/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深度普及,网络已从学生思政教育的一种工具、一种载体、一种方式,演变为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全过程的一种环境,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的新领域、新阵地、新抓手。提升高校学生网络文化素养,提高高校教师网络育人能力,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我校新媒体与传播学院坚持以中国竞彩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精准思政”上下功夫,着力融入学校“大思政”格局建设,探索“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新媒体方案。

精准“画像” 因事而化

理解学生认知方式。“00后”青年是在算法推荐与短视频传播的双重“信息冲击”下成长起来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点状的、单视角的。我们要把线下的育人力量凝聚成线上的育人主题,充分调动发挥全体师生员工力量,提升全员网络育人能力,让思政工作“活”起来。

及时更新思政阵地。“00后”青年也在用自身的使用偏好和习惯,改变着社交媒体的产品和内容形态。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的阵地就在哪里,要努力通过网络感知学生的诉求和发展的困惑,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让线上的声音有线下的回应,让思政工作“动”起来。

线上线下互促互化。“00后”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是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基础。2023年,为“精准把脉”学生的需求,学院围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热点、新难点,结合新媒体传播规律,青年学生用网习惯、内容偏好、活跃平台、网络参与等方面,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广泛调研,面向全校发放问卷469份,组织学生座谈会10余场。

精准“供给” 因时而进

凝聚育人力量。新媒体学院建有全市首个网络名师工作室,工作室负责人为我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媒体学院副院长李嘉毅,他曾获评教育部2020年度高校网络教育名师,长期在网络育人一线工作,指导师生开展网络文化作品创作。2023年,学院获批建设校级网络思政教育辅导员工作室,成员涵盖了学院的辅导员、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工作室负责人李晋馥曾获第二届中国竞彩网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章一等奖、首届高校优秀辅导员网络博客评选活动最佳博客奖(中国竞彩网10个)、首届天津市高校优秀辅导员网络博客评选活动优秀博客奖(全市5个)。

搭建平台载体。学院建有“纸外工坊”网络文化工作室,依托学院学科特色,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开发新媒体应用产品、拍摄短视频;结合工作室建设实践性强的特点,每年聘请业界资深记者、短视频创作者担任指导教师。学院建有“白泽”大数据分析平台,依托于学院的新闻传播学、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多位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可实现对单个网络作品的跟踪分析和对热门话题、舆论热点的数据分析。

融入课程体系。天津市委网信办与学院共建天津市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围绕青少年网络媒体使用、网络素养、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编写了《中国好网民网络素养知识读本》,依托中心研究成果通过第一课堂开设了“新媒体与社会”等6门通识课。学院鼓励教师通过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研究,学院教师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学生围绕智能传播领域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引导学生理解媒介技术。

精准“衔接” 因势而新

7395D

3D“云端”观赏海棠界面

强实践基础,提升主流价值的破圈传播力。新媒体学院以“新媒体”为核心定位,着力培养熟悉新闻传播规律、善用数据算法、懂得新媒体治理的引领性复合型人才。“春回天大看海棠”,“纸外工坊”网络文化工作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海棠盛开时的校园进行了场景重建,真正实现了“春花烂漫何处望,携友云上同去游”的美好愿景。

强技术支持,提高网络思政的底线应对力。对于青年人来说,用互联网技术链接与创造的虚拟空间,越来越具备社会属性,成为与真实世界相映射的重要数字生活空间。学院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网络作品实践,正在进行面向智能传播的AI技术应用开发,将适用于AI思政课等多种应用场景。

22673D

庞华与辅导员们交流

强学科赋能,适应智能技术的文化重构力。网络思政教育与网络传播紧密联系在一起。数字新闻学、网络国际传播、智能传播与算法治理正是学院凝炼形成的3个特色研究方向。2023年11月,在辅导员沙龙上,学院庞华副教授分享了媒介对青年文化形成的影响。在交流环节,庞华从专业角度为思政教育“支招”,对日常思政中的“小事件”进行了解剖,帮助辅导员们从智能时代的新特征出发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


拓展育人阵地 注重实践育人

——记微电子学院对新工科人才培养

实践育人共同体模式的探索

□ 韩旭/文图

微电子学院以深化“三全育人”为核心,与行业重点单位深度融合,拓展育人队伍、场地等方面资源,聘请企业杰出工程师等顶尖专家学者担任企业导师,打造政府、高校、企业实践育人共同体,持续帮助学生扎实专业本领、坚定理想信念,赋能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学生获得中国青少年创新个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挑战杯中国竞彩网特等奖等荣誉,引导85%以上毕业生投入到集成电路行业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探索构建了“三全育人”格局下,应用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模式。

拓平台 引进来送出去

拓展育人阵地,提升企业资源转化。学院构建系列企业走访品牌,分批次、分层次带领学生走进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电科53研究所、航天8357研究所等重点单位,多维度加深学生的行业认知,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升格局;以天津国家“芯火”双创平台等为依托,借助企业的软硬件平台优势,组织院级集成电路创新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探索建立适用于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培养的学生科创基地;与重点单位合作设立院企专项奖励学金,依托产业资源优势,有效激励学生奋发科研。

171DA

飞腾科创菁英班开班仪式

深化全员育人格局,聚焦创新实践培养。学院聘任企业导师,请其举办专题报告、担任赛事评委、指导实践项目等,充分发挥企业人才在学生思想引领、科创指导、生涯教育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构建完善的全员育人共同体;与飞腾等行业龙头企业搭建分层分类式科创育人体系,营造“科创+”模式;围绕专业劳动开展电子焊接培训,打造“科创+劳动教育”;深耕第二课堂,将课程思政融入授课内容,打造“科创+爱国主义教育”;选拔吴咏诗英才班,探索本研贯通培养新模式。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助力优质人才输送。学院面向天津市集成电路行业人才重大缺口与企业发展需求,引进尖端人才,打造集成电路领域人才聚集高地;与飞腾、华峰测控等集成电路企业建立多个领域的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搭建了产学深度融合的一流实践平台;此外,注重将生涯发展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始终,以校友发展的实例为支撑,以访企拓岗为途径,以高质量人才输送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重育人 深化创新培养

拓展育人阵地,转化资源效能。学院深入探索产教融合的有效育人路径,拓展育人阵地、优势资源、育人队伍等。学院与天津国家“芯火”双创平台、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航天8357研究所等6家单位建立实践育人共同体;聘任盈趣集团董事长林松华、华为公司可信计算首席科学家金意儿等21位企业知名专家担任企业导师;设立院企专项奖学金4项,每年发放23.9万元;完成首期“天津大学飞腾科创菁英班”培育与结题工作,3个项目获评集成电路创新大赛“飞腾杯”省部级以上奖项。

3205F8

微电子学院学生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深化创新培养,推进实践育人。学院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重要赛事中持续突破:2022年获得我校历史上第一个“挑战杯”中国竞彩网特等奖;2023年继续突破提升,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荣获国家金奖3项,推荐国际项目荣获季军;此外,近两年还荣获中国竞彩网大创年会最佳创意奖、首次取得中国竞彩网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IEEE杯企业最高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100余项,竞赛成果丰硕。

优化产业生态,输送优质人才。学院在教学中注重联合产业优势,汇聚多方资源推进教学改革,提升人才质量,85%以上的毕业生投身集成电路领域工作,坚定了扎根集成电路行业建功立业的决心。学院以和企业产教融合为特色的教学体系成效突出,研究生教学体系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本科生教学模式获评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凝思路 把握主航向

统筹多方资源,注重协同联动。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共同体需要注重多方主体的协同联动,学院积极促进不同资源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合作,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实践环境和机会。

聚焦行业需求,坚持实践导向。集成电路是实践型、工程型的学科领域,该领域教师要紧密结合行业人才需求,持续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为人才培养提供准确的实践导向。

发挥学生主体,重视育人功能。学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性;将生涯发展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始终,摒弃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将职业选择与实现人生价值紧密结合。

发挥心理教育教化功能 筑牢学生思想堡垒

——记机械学院“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育人实践

□ 伊文/文图

2AD66

王潜龙在课堂授课

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重要性更加凸显,正确的“三观”攸关国家复兴伟业,强大的心理素质影响个人未来发展。我校机械学院王潜龙副教授在学校金课建设项目支持下,开设了“心理学与生活”课程。该课程开设3年来,学生们不仅学会了通过先进的心理理论知识来认识自己、武装自己,还在课堂上进行了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讨论和思考,树立了正确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大局意识和“三观”取向。课程大作业“我预想的人生”涌现了一批体现思想、责任与担当的作品。该课程心理育人成效显著,为学生们提供了强大的心理基础和思想武器。

以实际为基 心理教学激发兴趣动力

222E4

学生在课堂做PPT报告分享

兴趣出发,平等交流。“心理学与生活”作为公共选修课,学生们选择该门课程的原因是对心理学相关知识感兴趣;王潜龙老师作为工科出身的老师,开设这门课也出于自身长期的兴趣爱好。因此,该课程充分体现了从师生兴趣出发,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和共同进步的特点。在该课程16学时安排中,王潜龙老师讲授了8学时,主要讲授这10余年他认为学习心理学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基础知识及出国留学和回国工作的重要心理和生活体验,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心理理论和知识。另外8学时,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心理相关话题,剖析案例背后的心理理论,分析原因并给出可实操的生活建议。学生自愿报名上台分享和展示学习成果,老师和学生们通过提问,一起学习和探讨该部分心理知识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样大大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

实例教学,教学相长。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检验知识。王潜龙老师一直注重以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出发,引出其案例背后的心理理论和知识,从而使学生认识更深刻、理解更容易、学习效果更好。同学们通过学习,在以后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时可运用学到的知识,充分理解自己或者别人心理动机,从而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该课程让学生们在理解心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武装个人的心理素养,提升思想品德,做到“润物细无声”。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生活实例引申中,学生们培养了正确的个人、社会和国家观念判断,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该课程以实际生活为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动力、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主动分享学习成果时,通过共同学习讨论的形式,共同学习知识,激发学生思考和持续深入学习、改进的能力,这样的互动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老师也受益匪浅。

从书本到生活 心理育人成效显著

课程受欢迎,学生受益。该课程开设3年来,每次选课人数都接近最大人数200人,受到学生们广泛欢迎。同时,学生们也给出很多正面反馈,有人称其为“大学上的最有价值和意义的课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课程大作业“我预想的人生”中,一批有思想、有责任、有担当的作品涌现出来,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面貌。其中中国竞彩网大二学生刘晨语的作业《浅谈人生意义》,从哲思角度论述了人生意义的3个层面,该论文已推荐修改投稿发表。

从理论到生活,把书读活。该课程坚持教学内容以生活案例出发,贴近生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真实案例背后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从而促使他们在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运用到已学的知识,正确地去应对并妥善地解决问题。这也是该课程最终的教学目标和意义所在。

展望课程未来 不断创新提升

“翻转”课堂,未来可期。该课程当下课堂形式为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汇报相结合。该形式强于传统的完全老师讲授形式,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仍有待提升。王潜龙老师表示,待经过未来几轮教学实践积累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提升后,将尝试设计更加新颖的小班的“翻转”课堂——将基本心理学理论知识在课前让学生自学完成,而课堂上更侧重教师和学生讨论,共同研究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

进一步提升高阶性。王潜龙老师谈到,按照“金课”的“两性一度”要求,该课程在高阶性,即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该课程虽为通识课,在注重学生通识素养和政治思想培养的同时,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高阶性同样不可忽视。未来课程教学中,王老师也将邀请本校及相关高校心理学专业老师加入课程建设和讲授,进一步提升课程专业性和进阶性。

(学生编辑 刘艺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