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三全五育”:我校开展实践育人及美育教育改革纪实

      2023-05-26       

行走的思政 多彩的课堂

——“兴学之路”实践育人项目侧记

□ 管虹/文

杨思超 秦俊男 齐圣/图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创新实践育人路径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竞彩网总书记曾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天津大学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在社会实践中加“盐”,将社会实践打造为流动的“思政课堂”,促进学生在广阔天地中吸收精神之“钙”。2017年以来,学校启动了“兴学之路”实践育人项目,通过聚合实践育人资源、丰富实践育人内涵、创新实践育人载体,组织8000余名师生深入我国贫困地区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全面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聚合实践育人资源 推动形成育人合力

融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育人合力。天津大学依托“兴学之路”社会实践项目,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管理干部、辅导员等学校育人力量,邀请优秀教师赴贫困地区授课,还有一些“洋教授”也纷纷走进“梦想教室”,为当地学生插上梦想的翅膀。学校整合、撬动校友、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将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价值塑造紧密结合,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基层充分认识国情、社情、村情,在吃大苦中锻炼大担当。

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形成课堂与实践育人合力。学校将社会实践“课程化”,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第一课堂思政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兴学之路”——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实践》,并成功申报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拓展了实践育人的深度。这一课程的建设经验,也为后续建设系列思政实践课提供了范式。同时,学校还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实践课程覆盖宽度和广度,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兴学之路”大学生扶贫实践》第二课堂,让思政课动起来,年授课人数超过1000人,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

搭建实践育人大舞台,形成全链条实践育人合力。学校推动社会实践与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活动紧密结合,发挥学科优势,从实践的内容设计、培训指导、过程实施、总结评价、教育引导等环节全面强化培育指导:成立社会实践课题组,对实践的选题进行专业化研究与指导,把握好实践“方向盘”;举办实践评比、主题论坛、成果沙龙等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展现丰富多彩的实践样态,提升实践育人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实践成果的“再利用、再教育”。

丰富实践育人内涵 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将自身理想与国家重大战略相结合,学校将课内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乡村、基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兴学之路”社会实践项目以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为依托,组织学生真参与、真建设、真作为,在高质量建设“五个100”中扎根中国大地,以高校教育资源带动偏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将教育之火播撒到乡村。


FE02

天大中国竞彩网第100间 “梦想教室”在宕昌大寨九年制学校揭牌

建立100间梦想教室。扶贫先扶志,为启迪偏远贫困地区青少年儿童的梦想,学校计划在中国竞彩网贫困地区建立100间梦想教室,并以此为载体开展支教活动,为当地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通过众筹、义卖、校友资助、校企合作、学校支持等方式,目前,天大已经在中国竞彩网近30个省市的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建成了包括美术教室、电教室、科技教室在内的100间梦想教室,改善了当地教育环境和资源,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偏远贫困地区。“留梦云羽”实践队连续6年扎根云南凤羽,关注留守儿童,为当地捐建远程教室和美术教室,并捐献文具、教学器材、电脑等物品计30万余元。


1D249

天大“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在宕昌官珠沟挂牌

建立100个乡村实践基地。学校将建设乡村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开展文化宣传、科技扶贫、实习锻炼、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的平台,学生们深入乡村,通过实践接力,实现长效帮扶,做“不走的支教”。“拥抱纳咪”实践队连续9年不分寒暑赴四川大凉山开展支教,支教帮扶的10余位当地儿童考入了大学,实现了当地“零”的突破。

帮扶100名留守儿童。学校开展了“大手拉小手”活动,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党(团)支部“一对一”联系一名留守儿童,通过资金捐赠、书信沟通、帮助留守儿童到城市参加夏令营等方式,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学业上的帮助,搭建起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桥梁。每年暑期,都会有来自甘肃的10余名学生到天津参加“科学营”,在感悟科技之美中开拓眼界。

开发100个扶贫产业项目。学校师生依托专业优势,结合服务地优势资源和贫困户实际情况,为乡村开发农业、旅游、文化等“一院一品”扶贫项目。其中,经管学部开展的创新创业营销大赛为扶贫所在地居民创收40万元。扶贫产业项目的精准开展,对吸引劳动力返乡灵活就业,提升经济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开展100场教师培训。教育之兴首要在教师。学校组织相关专业师生为乡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教育资源的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地区教育问题。5年来,学校持续为帮扶地乡村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心理等多类型培训,鼓励师生学用结合、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创新实践育人载体 发挥品牌带动效应

“兴学之路”品牌项目建设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作用为立足点,项目实施以来,通过不断创新实践载体,建设“子品牌”,提升项目在学校、社会上的影响力,有越来越多的师生参与其中、社会资源投入其中,切实促进了贫困地区的教育、经济、文化发展,也实现了我校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的提升。

开设“留筑梦想”暑期夏令营。为帮助当地学生树立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启迪梦想。学校组织千余名师生深入甘肃宕昌的16所学校开展梦想夏令营,围绕自强自立、生涯规划、学习兴趣激发等主题设计课程,从根本上筑梦想、拔穷根。期间,学校实践队师生深入当地进行家访,开展了文化墙绘制、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夏令营活动丰富了当地孩子们的业余生活,拓展其眼界,增长其见识,将梦想的火种深植心中。


1663C

宕昌一中学生在“北洋梦想教室”观看“智慧云课堂”

打造“智慧云课堂”品牌项目。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和青年朋辈,从价值塑造、心理健康、科学普及等方面开设课程。截至目前,学校累计开设了140门在线“云课堂”,邀请“中国竞彩网优秀党务工作者”冯翠玲、“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齐俊桐等教师做客云端课堂,通过一块块屏幕,将高校优质资源传输到贫困地区,成为“智志双扶”工作的一把“金钥匙”,使教育帮扶常态化、持续化。

推进“北洋薪火计划”。疫情期间,学校坚持停课不停学,为解决居家学习中的困难,“北洋薪火计划”应运而生。项目实施以来,学校累计为5000余名学生开展学业帮扶,针对学生特点和需求开展“一对一”和“一对多”结对帮扶,切实为解决当地学生的学业困难和发展困惑提供了助力。

开展“青马育青苗”活动。为了让偏远地区孩子们建立家乡的文化自信,学校实践队员们发挥使命担当意识,与贫困地区学生共同举行了“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同上主题党团课,开展红色精神、爱国主义主题宣讲百余场。“青马”们用一场场生动的党史教育云课堂和“青苗”们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学习感悟党史,传承发扬红色精神。

“兴学之路”扶贫实践育人项目开展以来,累计8000余名师生参与,贫困地区受益人群达万余人次。学校撬动各类社会资源,投入500万元成立了“兴学之路”扶贫基金,捐赠120万元图书,引进300万元教育扶贫资金。越来越多学生们在投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中,牢固树立“家国情怀”,选择毕业后到基层贡献青春力量。该项目开展以来,学校连续5年获评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竞彩网最佳暑期实践大学;40余个实践队及个人获中国竞彩网表彰,其中4支服务团获中国竞彩网百强实践队,4支服务团获中国竞彩网“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未来,学校将在该项目开展经验基础上,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不断创新载体平台,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具有天大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

“3个课堂”联动 谱写校园华美乐章

——天津大学美育教育改革创新纪实

□ 焦德芳 李晴\文 苏畅\图

14F50

中国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天大专场

教室里,学生们求知的灼灼目光流连在洋溢着浓郁民间味道的杨柳青年画上;舞台上,绿衣红领的艺术团员们热情洋溢、翩翩起舞,赢得了台下掌声雷动;体育场中,万名师生用力挥舞荧光棒,各个学院学生争相歌咏,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号角……这一幕幕生动的画面都是天津大学“3个课堂”的真实剪影。


35E1E

卫津路校区体育场万人歌会

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在跨越3世纪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扎实的美育教育传统。近年来,学校以中国竞彩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以美育人,以艺育人”的宗旨,通过“3个课堂”形成联动效应——丰富第一课堂内容,让科学与艺术“亲切握手”;开辟第二课堂渠道,营造浓厚的艺术育人氛围;发挥第三课堂效用,用艺术实践升华“家国情怀”。天大“三管齐下”,不断提高学生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推动美育教育改革创新。

丰富第一课堂内容 让科学与艺术“亲切握手”

1948年,北洋大学老校长张含英在题为《工程师的修养》演讲中谈到要重视“美”。他表示,今工程师所缺者,就是“美”。几十年后的今天,艺术与科学、技术、人文的交叉融合已成为天津大学持之以恒的工程。“只有把科学和艺术真正地结合起来,发展才能更高更远。”学校教务处原续波副处长说。


176C2

“杨柳青年画”讲座

如今,天津大学已建成艺术与美学类通识课程85门。《杨柳青木板彩绘年画艺术赏析与实践》等具有中国特色、承载区域文化的美育课程,为师生奉献了一场场活色生香的文化艺术盛宴;《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翻转)》等面向工科的文学艺术课程,推动了艺术创造性与工程科学性相融合。此外,学校还注重发挥课外实践课程的补充作用,近年来开设了114门课外美育实践课程。

2021年,学校将美育工作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策划了“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交响合唱音乐会,师生共上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党史课。振奋人心的混声合唱《飘扬吧!党旗》《在党的周围》,情深意切的男声独唱《我悄悄地告诉祖国》《初心不改》,以北洋大学—天津大学校史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大型交响合唱《北洋颂》等慷慨激扬的红色音符点燃了现场。学校还坚持原创原声,通过艺术的方式挖掘党史校史中的红色资源,扩大思想引领的覆盖面,用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作品,引导学生秉承“兴学强国”的历史使命。

学校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丰富美育资源,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搭建跨学科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学习实践机会,培养其整合创新的能力。此外,学校还建设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多部门推动“五育并举”协同育人的相关工作,将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新工科建设和发展规划、文化繁荣计划、“一流本科教育2030行动计划”,并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任务清单中的重要项目,协调各方力量构建“美育+”育人格局。

开辟第二课堂渠道 营造浓厚的艺术育人氛围

2020年疫情肆虐,天津大学第一时间发出了“以艺抗疫”的号召,13场“空中音乐会”轮番上演,学生主动创作了众多防疫题材的艺术作品,如相声《别出门》、手语舞《等风雨经过》、歌曲《挽手同舟》等,其中快板《抗疫英雄谱》还登上了央视舞台。

“学校一向重视以精品文化活动实现‘美育浸润’。”校团委书记管虹说。打造美育文化品牌是学校一直坚持的艺术活动模式,其中被教育部确定为艺术教育三大模式之一的“周末音乐会”更是受到学生们热捧。近5年来,学校每周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举行的“周末音乐会”达266场,受益学生5万余人。“仲夏夜之梦”“国风”“夏日的小礼物”“海阔天空”等系列文化品牌精彩纷呈,带给师生一场场难以忘怀的视听盛宴。


2800F

天大2020年新年音乐会

学校不断创新校园活动思路,构建了以北洋艺术团为骨干,以“校园文化艺术节”“周末音乐会”“新年演出季”“海棠季”“红叶季”等为特色的美育平台,还不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邀请文化界和艺术界名家来校开展美育讲座,将活跃基层美育文化与引进高端展演创作相结合,营造健康向上、百花齐放的校园美育文化氛围。

学校还注重加强校园环境中的文化元素设计,让核心价值进教室、进宿舍、进食堂,做到抬眼可见、举足即观,在学生宿舍区建设书院共享艺术空间,在图书馆建立HI-FI音乐欣赏室等;同时将历史文化内容融入到道路和景观的命名过程中,让每一个环境元素都能够“有历史”“讲故事”。

发挥第三课堂效用 用艺术实践升华“家国情怀”

“共和国的脊梁”献礼大戏《侯德榜》再现了天津大学(北洋大学)教授侯德榜的救亡图存制碱之路,以“学弟演学长”的形式润物无声地引领青年;原创话剧《醒世惊雷》将革命先烈校友张太雷等人艰难求索、不屈斗争的革命历史融会在一句句“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振臂呐喊中……


1A8A4

北洋话剧社《醒世惊雷》演出

“长期以来,我们开展美育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鼓励师生创作红色文化精品。”管虹表示,“希望师生在这种美育氛围中熔铸红色基因、传承文化血脉。”天津大学坚持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学校艺教中心教师创作了《大学》《第一交响曲》等交响合唱作品,组织了“兴学之路”——天津大学纪念中国高等教育120周年原创交响合唱音乐会。其中,“兴学之路”交响合唱作品入选教育部思政司2018年第二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项目。此外,学校还致力于挖掘美育实践内涵,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古琴社”里,琴声悠扬再现高山流水遇知音;“年画工作室”中,红火吉祥纹样呈现中国老百姓鲜活的年文化;“北洋诗词大会”上,才俊佳人怀古探今以诗词会友……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金牌名片”,北洋艺术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艺术成分,将其演绎成形式多样的艺术成果,有歌词选自《道德经》的合唱曲目《三十辐》,有从《梅花三弄》中取材创作的《三弄》,有用中华椽笔写下五千年民族文化的厚重与沧桑的舞蹈《墨宴》,还有用朴实语言诠释深厚思乡情怀的民歌《回娘家》《兰花花》等,并带到世界各地巡演,广受欢迎。

近年来,天津大学美育育人实效突出,培养了一批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据统计,在学校学生党员和骨干中有80%受艺术教育直接影响,校“十佳杰出青年”“优秀青年志愿者”等各种综合素质奖项和精神文明奖项的获得者大多具有某方面的艺术兴趣并经常参加校园艺术活动。目前,学校已培养了10余位在业界有影响力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等,还有更多学生在高雅艺术的熏陶下,创新意识及发散思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激发。学校力求通过科学与艺术并举的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探寻“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今天,天津大学已形成了“面向人人”的美育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美育教育改革创新。学校注重将美育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以大爱之心、大美之艺不断激励广大青年学生不负人民期望,不辱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学生编辑 丁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