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与国同频 强国有我——写在天津大学126周年校庆之际

      2021-10-02       

与国同频  强国有我

——写在天津大学126周年校庆之际

本站评论员 刘延俊


2021年,是天津大学建校第126个年头。126年来,学校秉承“兴学强国”的使命、“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爱国奉献”的传统和“矢志创新”的追求,一代代天大学子,怀揣报国理想,心系国运,与党同心,与国同频,与时同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诞生于危难之际  厚植报国志爱国情

1840年,鸦片战争震碎山河,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甲午战败、国运衰微,年轻的光绪皇帝壮志未酬,御笔钦准天津海关道盛宣怀禀奏设立新式学堂的奏折,“该衙门知道”的朱批至今依旧清晰。“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1895年10月2日,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诞生,中国的教育史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因救国而生,为强国而建,自诞生之日起,天津大学的血脉基因里就根植着家国情怀。

北洋大学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创办之时所设专业皆为当时中国社会所急需,始终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成为每一位天大人的人生选择。

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钦字第一号”文凭的获得者王宠惠,14岁入学,189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追随孙中山的救国之路,后成为“民国第一法学家”。他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并且是在海牙国际法庭任职的第一位中国人。他英译的《德国民法典》到20世纪70年代仍是美国的经典教材,被视为最佳译本。

1919年,巴黎和会举行之时,王宠惠与蔡元培、汪大燮、林长民等人倡导成立的国民外交协会坚决要求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要求。在国内强大的舆论压力要求下,国民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21年,王宠惠作为中国出席华盛顿会议的全权代表之一,在会上提出了取消各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等多项建议案,并与列强展开了艰苦的谈判。王宠惠说:“此制一日不废,则中国未便开放内地任外人居住贸易”。他从未停止为恢复中国司法及行政主权完整而努力,他的爱国热情和才智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

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爱国奉献,是北洋血脉中的精神自发。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北洋大学校友——张太雷,他用短暂的一生,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北洋大学求学期间,张太雷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成为天津地区爱国运动的骨干之一,开始接触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他在领导广州起义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将生命永远定格在29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成员。用生命践行了“愿化作震碎旧世界惊雷”的誓言。

北洋大学是张太雷革命生涯的起点,素有“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四年多的大学生活,为张太雷深深打下了“爱国奉献”的烙印,并伴随其整个革命生涯。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的深情大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大学126年一路走来,“爱国奉献”已经成为天津大学的传统,成为天大人不变的精神底色。


与时同行  勇担强国使命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挑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7月30日,天津沦陷。国难当头,学校破碎,北洋工学院和平津其他院校的爱国学者提出,“教育为民族复兴之基本”的口号。抗日战争中,北洋校园被日军占领,师生举校西迁到陕西境内落脚,与其他几所大学合组西北联合大学,后又改组为西北工学院。

我国著名金属学与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师昌绪,就是这个时候在校就读。据他回忆,当时面临的环境艰苦,条件有限,学校的教室就设在一处叫“七星寺”的庙宇,一心求学报国的北洋师生就靠着一盏盏小油灯的挑灯夜读,一部分人前半夜看书,一部分后半夜看书,七星寺整夜灯火通明,“七星寺的同学也是人人自奋,潜心苦读,开夜车成风。每个教室,有开晚车者,有开早车者,你去我来,经年如此,百数只蜡烛,光焰闪耀彻夜不熄,被誉为‘七星灯火’。那个时候的联大学生,都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态去对待每一天的学习生活。”

“国家要发展,必须要靠人才,必须要靠天津大学这样的学校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扎扎实实地工作。”92岁时受访的师昌绪说,“人活着,应该为社会做贡献,应该为国家做贡献,使我们中国变大变强。”

126年来,每一位来到北洋的学子都怀揣着相同的“兴学强国”理想,努力读书,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奋不顾身。

1947年考入北洋大学的何国模,一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在平津战役前夕,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国民党政府要求北洋大学南迁,巍巍北洋这所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风雨飘摇。危难之时,何国模在党的领导下与敌人周旋,打响护校阻击战,组成了应变委员会,保护校产、转移师生,在战火中保护了学校,将中国第一所大学完整地交到了人民的手中。

“带着党的使命”走进北洋的天津大学何国模校友,当回忆起在北洋大学的故事时,仍然对学校传承的优良传统印象深刻,“北洋大学的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平时抱着‘工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在校学习,在国家危难时刻,他们挺身而出,积极投身保卫祖国的爱国学生运动。学校的学生运动轰轰烈烈、高潮迭起,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在中国竞彩网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8年,学校建立“中国第一水工实验所”,率先开展高等工程教育实践;1934年,成功试制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为中国航空工业奠基。还有第一张彩色胶片、第一辆电视转播车、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第一座跨海大桥、第一座海上石油平台……天大师生为我国机械、石油、水利、航空等学科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中国创建相对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所“开天下之先”的大学,把“兴学强国”当做自身使命,让兴学强国成为每一名天大学子的责任担当,她高擎“兴学强国”的大旗,让兴学强国成为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大学的精神原始。


与党同心  助力国家和民族振兴

1958年8月13日在天津大学校史中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毛泽东主席视察了天津大学。在第九教学楼前,毛泽东主席向师生员工挥手致意,一部黑白照相机记录下了这个珍贵的瞬间。如今我们在天津大学校史馆的显著位置,仍能看到这张照片。时至今日,当再次站在照片前,仿佛仍能感受到63年前广场上热烈的气氛和沸腾的人潮。毛泽东主席就学校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毛主席关于高等教育的“三点指示”被人民日报文章报道,迅速传遍中国竞彩网,天津大学教育革命的经验也在中国竞彩网高校中推广,天津大学再次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军者。在当年末在北京举行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上,天津大学展出的项目居中国竞彩网高校之首。

听从党的领导,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天大师生们苦心钻研,严谨治学,努力为新中国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人才,研发国家需要的高精尖技术成果,助力国家振兴发展。195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天津大学被定为首批16所重点大学之一。在此前后,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等也先后来到天津大学视察工作,对天津大学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在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的中国竞彩网科学大会上,天津大学的36项科研成果获奖,极大地振奋了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研究精神。

1995年,天津大学迎来了自己的建校百年。10月2日,天津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隆重举行,全校师生员工和2万余名海内外校友参加了这一盛大庆典。同年5月,天津大学顺利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部门预审,成为我国首批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

走入新时代,天津大学奋勇前进、矢志改革,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办学效益,为突破国家卡脖子技术难关不断拼搏。

2010年5月11日,中国石化天津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项目一次试车成功,投入正式运行。远在天大校园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余国琮长舒了一口气。他领导的科研团队为该项目提供了关键技术的支持。余国琮说,永远忘不掉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参观他的重水分离实验室时鼓励他的一句话:“现在有人想卡我们的脖子,为了祖国的荣誉,我们一定要生产出自己的重水,要争一口气!”

2014年,由天津大学王树新团队研制的无人水下滑翔机“海燕”,通过了全部海试项目,这台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水下滑翔机,创造了中国水下滑翔机无故障航程最远、时间最长、剖面运动最多、工作深度最大等多项世界纪录。一举打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2018年,天津大学“海燕”,刷新由自己保持的国产水下滑翔机连续工作时间最长和续航里程最远等纪录。2020年,“海燕”凭借10619米这一数字再次刷新了由它自己保持的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不断刷新中国水下滑翔机潜深纪录的“海燕”、牵头建设的世界最大的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人工精准定制合成酵母长染色体、在轨脑-机交互系统随“天宫二号”遨游太空……一批又一批重大科研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助力国家和民族振兴。

126年来,天津大学先后为我国培养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各界的栋梁,为我国采矿、冶金、石油工业的创建,为机械、水利、土木工程的开拓,为纺织、化工、航空、电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外交家王正廷、数学家秦汾、矿冶学家王宠佑、诗人徐志摩等杰出人才都曾就读于北洋大学。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法学家赵天麟、教育家张含英等曾任北洋大学校长。机械专家石志仁、化工专家侯德榜等曾在校任教,在大批校友中,有50余名专家、学者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大学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在建设世界一流社会主义大学的征程中阔步前行,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传唱至今的校歌,记录着这所大学126年来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的不变的初心使命。“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是属于天大工科学生们无言的浪漫。126年来,一代代天大人前赴后继,与国同频,怀揣爱国理想抱负,肩负兴学强国的使命,勇立潮头,锐意进取,让青春绽放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

一百二十六年风华,天津大学依旧英姿勃勃,面向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巨擘依旧年轻。

(编辑 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