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校报特稿】纪念建校125周年 “天大品格”篇之”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贯穿天大125年的价值追求

      2020-07-02       

“天大品格”篇——”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贯穿天大125年的价值追求

□ 韩宝志

时光如梭,转眼间,天津大学从1895年建校至今,已经125年。

这所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大学。这125年中,是什么支撑她历经风雨?又是什么指引她坚定地走下去,并不断取得新胜利?

那就是“实事求是”——贯穿学校125年发展的价值追求。


“实事求是”的本义与演化

“实事求是”一词,看似普通,实则深奥。那么,其本义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出自《汉书》,说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背后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同一时期,还有没有其他人也“好古”,最后是否也求到了“是”?

“实事求是”出自《汉书·孝景皇帝十四男·河间献王德传》,原文如下:“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大多化为灰烬。刘德受封河间之时,诸子百家包括儒家的经典著作消失殆尽。刘德则努力搜集这些书籍,从民间得到后,许以重金,又命人重抄一份留与原主。由此很多人不远千里,带着祖先保留下来的旧书,前来奉献给他。而刘德喜欢“古”,认真地去做:首先“实”其“事”,通过复制、物质奖励等途径,得到了不少善本书;同时开设先秦的课程等,举“六艺”,立博士;提倡儒家理论;然后“求”其“是”——即得到了它。

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石毓智认为:“是”最古老的含义指代词“它”,回指前面出现过的内容。如《论语》中的“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根据汉代的语言使用规律,这里的“实事求是”的“是”只能为指示代词,应该与前面的“修学好古”一起看,即回指“好古”。刘德采取的这些“实事”,与同时一样好书的淮南王刘安形成鲜明的对比——刘安“招致率多浮辩”,没有求到“是”。后来随着发展,“是”有了“正确”的含义,并不断发展。

“实事求是”一词的含义,也在不断拓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治学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实”一件“事”,通过对比,得出其“是”——正确的结论。同时也演变为一种学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实事求是”的内涵更加丰富,除了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经典论述外,邓小平也有论述:“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第2卷)。

而对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人来说,“实事求是”则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更接近其本义,同刘德一样,为了不断地“求”其“是”,而努力地“实”其“事”。这里的“是”,就是“兴学强国”。

“实事求是” 是脚踏实地履行大学使命

一个人、一个组织,要想向前发展,首先需要的是清晰地了解自己,认识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从北洋大学到天津大学,学校则始终沿着这样的一条路前进,不断拷问着自己这3个问题。

校史记载,赵天麟在1914到1920年期间,任北洋大学校长,他总结近20年的办学经验,概括出“实事求是”4个字,以之训导学生,遂为校训。那么,赵天麟看到了什么?又思考了什么?

据悉,北洋大学创办人盛宣怀也有一枚印章,经常印在他认为重要的奏稿后面。作为洋务运动代表之一,他在思考如何挽救风雨飘摇的国家,如何强国,如何通过自己做“实事”而去“求是”。据学者夏东元统计,盛宣怀一生开创了中国的11个第一,包括拟定《轮船招商章程》、创建天津电报局、建成中国通商银行等。这些都是他在为求“是”而一步一步地“实”其“事”。在1895年任津海关道之际,盛宣怀通过北洋大臣王文韶上奏光绪皇帝,提出:“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1895年10月2日,这一主张得到光绪皇帝批准。


北洋大学创始人盛宣怀印章“实事求是”


北洋大学堂的创办,使得盛宣怀等想要通过培养人才而强国之“是”终于落到了“实”处。他聘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任北洋大学堂洋总教习,开设了机器、律例、工程、矿务等学门,计划好了安排学生出国留学,生生在旧的教育体系下,开创了现代大学的新一页。

这就是盛宣怀通过“实”其“事,而”求“他自己心中之”是”,这个“是”就是强国。

其后的各位掌校人,无一不是沿着这条“兴学”以“强国”的道路前进。为“强国”培养合格人才,对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根据国家所需,开设先进专业、延聘名师讲授课程,严格要求学生,注重办学质量,使得北洋大学在很短的时期就办出了很高的水平。

1914年,在北洋大学任教的赵天麟执掌北洋,那一年他28岁。中华民族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这对从哈佛大学学习法律归来的青年赵天麟来说,震动一定是巨大的,而这种震动同甲午惨败给盛宣怀带来的震动应该是一致的。


集赵天麟手书“实事求是”

赵天麟:1914-1920年任北洋大学校长


如何在民族危亡的时候作出自己的贡献?那就是延续北洋大学的传统,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因此,赵天麟在任期间,努力地从实际出发,出台“贷书制”,新建学生宿舍,充实北洋大学图书,另设法律研究室。他提倡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还邀请了美国体育专家柯拉克(Clark)来校讲解奥运精神,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北洋大学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校训,无论从出发点还是落脚点上,与学校建校的宗旨都是一脉相承的。

抗战爆发,让北洋大学更是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校训的理解,并通过艺术的形式予以具体化,确立了传唱至今的校歌,“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成为了号召北洋学子前进的又一面旗帜,更成为“实事求是”校训的艺术解读。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天津大学的筹委会由黄松龄任主任委员,张国藩、刘锡瑛任副主任委员,筹委会的任务就是从国家需要出发设立专业,国家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就设立什么样的专业。

而这个任务,一直传承至今。今日天津大学“强工、厚理、振文、兴医”的布局,无一不是国家之需要、民族之需要。

对“实事求是”的认同是从对校史的认同开

对历史起点的认同,不简单的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科学态度的问题,更是对这个起点所对应的形势的思考、对学校所承担使命的一种认同、对自己血脉的认同。这种认同,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巨大的凝聚力。

从北洋大学到天津大学,学校一直保持着尊重历史的传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修订一下学校的“一览”。目前得知最早的“一览”(《北洋大学题名录》)修订于1897年。早期,由于材料损失严重,学校的办学时间只能确定到光绪二十一年即1895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北洋大学堂现行一览》(第三次印行)册子里记载:“光绪二十一年,仁和相国督直隶,锐意兴学,于天津创立北洋大学堂。”

对于学校办学历史的时间认定,作出重要贡献的是刘仙洲校长。1925年,是他首次确定了学校批准成立的日期,并把这一天定为校庆日期。在1925年的《国立北洋大学卅周年纪念册》中,他专门写了一篇《本校成立纪念日考》:“(一)查本校所有《一览》中年限最远者为光绪廿三年(一八九七年)所印之《北洋大学题名录》……据此得知:本校系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初一日(一八九五年九月十九日)奏请北洋大臣王文韶开办,王文韶于八月十二日(一八九五年九月三十日)具奏,八月十四日(一八九五年十月二日)奉旨批准。(二)查本校庚子以后案卷第一类第一号……又案卷中第六类第一号历年报销档内第一件…… 总观以上事实可得下列结果:(甲)庚子以前创办时奏准之日为光绪二十一年八月十四日(一八九五年十月二日)(乙)……”

此后,这个日期就确定下来,从没有更改。1954年,天津大学校刊委员会编印的介绍材料《天津大学——新型的多科性工业大学》中写道:“天津大学是一所新型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它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创立于1895年,到现在已经有59年的历史……”

院系调整后的1958年6月,中共河北省委决定重建河北工学院,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纷纷派教授、讲师支援重建。1958年8月20日,新的河北工学院正式成立。1959年,天津大学呈文河北省教育厅《关于我校校史计算方法及校庆日的计算问题》说:“院系调整后,又在北洋大学之基础上调整改名为天津大学。所以把前一段历史联系起来计算是符合历史发展情况的,也是符合一般人对天津大学看法的。”1959年12月2日河北省教育厅(59)教高字第266号来文《关于天津大学校史及校庆日问题批复》,同意天津大学以1895年算起和同年10月2日为校庆日。天津大学举办建校85周年及90周年校庆活动时,均向高教部、国家教委报告过校史自北洋大学算起,都得到同意。高教部部长蒋南翔、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等先后到校参加校庆活动。


茅以升在天大90年校庆之际题字“实事求是”

茅以升:1928-1930年任北洋工学院院长

1946-1948年任北洋大学校长


1981年秋季开学典礼上,李曙森校长讲话:“它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

1985年10月2日的建校90周年纪念大会上,史绍熙校长讲话:“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经走过了90年的历程。北洋大学是我国历史上创办最早的一所高等学校……”

之后的建校100年、110年、115年、120年的纪念活动中,历任校领导都充满自豪地向世人宣布着我们的历史认同。

这种历史的认同下,每个“天大人”都知道自己的历史责任、知道自己母校的校训“实事求是”。

追求“实事求是” 成为教师们的价值导向

“实事求是”的校训确立后,不仅在学校公共场所悬挂,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天大师生校友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师长的倡导,尤其具有鲜明的特点:在校期间扎扎实实完成好学业,毕业后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奋斗。而毕业校友对此也都有着深刻的理解。

1915年,曾经的掌校人蔡儒楷在给《北洋大学校季刊》的序言中这样说:“北洋大学校开办最早……命儒楷督办校务,受事之始,即与诸生诚信相孚,精神相结,谆谆以潜心课学、力拒外缘相劝勉……是诸生在肄业期内当以求学为唯一之主宰,即毕业而未授之政,仍不可舍求学而作顾外之希图;矧斯校课程高深,毕业后所应研究而阐发者,正未有穷期也,诸生皆能勉循此旨,服膺勿失。故十年来,校风以醇静闻于中国竞彩网……”


蔡儒楷在《北洋大学校季刊》上的序言


1925年,北洋大学第一次庆祝建校,诸多校友对“实事求是”的校训给予高度评价,原北洋大学校长冯熙运写到:“赫赫北洋,鲁殿灵光;‘实事求是’,永矢不忘。”北洋法律乙班毕业生王肇春祝贺母校:“溯计母校,设立卅年。多历年所,筹备完全;莘莘学子,风气占先;‘实事求是’,成绩斐然。”

在1935届学生的毕业纪念册里,原校长赵天麟寄语这届学生:“‘实事求是’、永作羹樯……愿本校训,互助勿忘”;而他的继任者冯熙运校长也结合当时抗日战争的“国难”,谆谆告知学生:“学无止境,唯力在行;覃思孟晋,业必益精;国难方殷,共作建设;‘实事求是’,毋改故辙……”

而对北洋大学作出重要贡献的王劭廉则希望同学们:“今焉告成,如云出岫;发皇道艺,为国之光;抟风奋击,以翱以翔。”


王劭廉给毕业生的祝词


“实事求是”“为国之光”,是师长们通过深思而提出的个人行为目标。学校更通过法律的手段,把学校的功能定位明确下来:1936年10月,学校出版的《国立北洋工学院普通概况》中记载有《本院行政规程》,其中《本院暂行组织规程(廿五年三月五日第五十四次院务会修正通过)》在第一章“总则”中明确写道:“第一条,本学院设于天津西沽,名为国立北洋工学院。第二条,本学院遵照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国民政府公布之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研究工科高深学术、养成工科专门人才为宗旨。”

时隔78年后,2014年的《天津大学章程》中,再次明确:“学校以‘兴学强国’为办学宗旨,穷究学理,作育人才,传承文明,振兴中华,塑造未来;以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努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文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践行“实事求是”,不仅是学校,更是师生校友的文化自觉。

践行“实事求是”要努力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因为有这样的学校,有这样的价值引导,学子们始终对“实事求是”有着自觉或不自觉的“内化于行”。他们关心着国家大事,脚踏实地地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努力,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实事求是”,不断创新。


拉丁文“实事求是”


1935年,毕业生离校之际,张润田教授寄语毕业生:“今学成而仕,秉诸所学以应国家之需。若履行新生活以振兴民族之精神;若积极物力建设,以充实国家之基础,瘁力以赴,细心以求,明哲如诸君,又何待赘言。惟世事之变化无穷,学理之进步日新,事业求之于学问之内,学问更存乎于事业之中,必两厢为用,方克有济。”

1948年,时任北洋大学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寄语毕业生:“切望诸生于执业进修之时,均已造福人类为目标,本其所学,‘实事求是’,悉力以赴,万勿因循苟且,与世浮沉。”

学子们也一如师长教诲,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突出业绩,并对“实事求是”的校训理解颇深。如为两弹一星作出重要贡献的老校友姚树人就认为:“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令我一生受益,它是我为人、做事、治学始终不忘的一条原则。


张含英撰写的校训

张含英:1948-1949年任北洋大学校长


当今,“实事求是”的内涵更加丰富,但在实际中,仍有很多人对“实事求是”有着一定程度的误解,把“实事求是”简单理解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甚至与保守划上了等号。学校历任领导则一直倡导大家全面理解“实事求是”。2006年,时任校长单平提出,把“实事求是”理解为没有创新精神,这都是片面的…… “实事求是”的“求”本身就是探索过程。2008年3月,时任校长龚克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说,“实事求是”首先是“实”…… “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求”就是学习探索、创新突破,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因此,“实事求是”绝不是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更不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

2015年,时任校长李家俊认为,“实事求是”不仅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更是创新发展的基础:一是淡泊名利、勤学苦干、踏实做事的敬业态度;二是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实践精神;三是兴学强国、达济天下、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时任党委书记刘建平也认为,“实事求是”是一种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是一种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一种无私的高尚情怀。

2017年,钟登华校长对毕业的研究生们说:“实事求是”,是求真务实、行胜于言的行为准则;是上下求索、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是脚踏实地、孜孜不倦的敬业态度。金东寒校长在中国竞彩网年的研究生开学典礼中讲到,百年校训“实事求是”在岁月积淀中历久弥新,早已成为“天大人”共同的文化基因。

新时代,如何让北洋大学-天津大学这样的基因潜移默化传承,在实践中弄懂“实事求是”、做到“实事求是”、更敢于坚持“实事求是”,是每个“天大人”都必须回答好的问题,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

图片提供:档案馆 宣传部




(本版刊登于2020年6月30日《天津大学报》第2版 责任编辑 李丹 学生编辑 尹艺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