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积极参加天津港爆炸事故环境污染应急治理
2015-09-02
本站讯 (通讯员 王青)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给区域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为尽快消除环境污染问题,天津大学环境学院积极参与灾后污染应急控制行动中。爆炸发生后环境学院积极参与天津环保局应急专家组工作,组成水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专家咨询组,为污染控制预案提供技术咨询。随后,环境学院副院长季民教授作为环保部应急专家组成员,带领刘庆岭等青年老师和研究生组成的十余人攻关团队,奔赴天津港现场对事故区域含氰化物污水的处理工艺技术进行试验攻关,并指导现场污水处理设施优化运行和污水安全达标排放。
爆炸区域内污水雨水管道中库存的氰化物废水浓度较高、成分复杂,废水含有较大毒性,该区域废水能否安全处理和达标排放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由于含氰废水的危害性和敏感性,领导部门提出了非常严格的污水总氰化物的排放指标。在现场有限的实验条件下,实验团队人员克服重重困难,昼夜奋战,通过反反复复的摸索,对多种处理技术进行认真地科学试验。根据废水中氰化物浓度高低,先后试验了多种化学氧化、络合、混凝沉淀、活性炭吸附等方法,优化工艺技术参数,攻克实验过程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在试验基础上,并吸取国内外关注该事故污水处理的专家意见,提出了高效、可行的污水处理工艺路线,为含氰污水处理工程实施提供了重要数据和技术支持。
每一个参加污水应急处理攻关的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科技志愿者。他们争先恐后报名参加攻关团队,不畏危险、克服困难,不讲条件,接到通知就即刻奔赴天津港试验和治理工程现场。季民老师以近60岁年龄,带头冲在最前线,工作在事故警戒区内的污水雨水总排泵站的处理工程现场,以自己丰富的污水处理专业经验和敢于担当高度责任感,指挥调度现场污水处理应急设施运行。依据污水浓度变化优化调整运行参数,保障污染的含氰废水有效处理和稳定达标排放,打通天津港地区污水雨水总通道。他的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受到环保部及天津市环保局领导高度赞赏。清晨,连续工作了一夜的老师们,围绕在眼中布满血丝的刘庆岭老师周围汇总实验结果,讨论工艺方案。吕学斌、杨永奎老师多次往返学校和天津港试验现场,运送试验急需的设备仪器,参与试验研究,赵迎新、陈鸿两位年轻的女老师不怕累、不畏毒、严谨认真地试验,张光辉、王灿、赵欣老师对工艺技术研究、试验数据分析一丝不苟,马德刚老师放弃周末休息时间,自己驾车奔波200多公里,及时将急需的200多kg药剂送到污水处理现场,李阳、田壮2位研究生也在攻关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学院的领导和许多老师虽然没到现场,但对现场工作都非常关心,给予现场工作组极大的支持和关怀。
经过一周的紧张工作,完成了含氰化物污水处理技术攻关工作,提出有效的工艺技术。季民教授和刘庆岭教授继续参与污水处理现场的运行指导工作,保障污水处理设施高效运行,为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把关,为污染控制决策和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受到了应急指挥部领导高度赞赏,赢得现场同行的尊重,发挥了天大环境学院在环境危机时刻应有的作用和责任。
(编辑 彭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