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校庆】彭一刚院士在校庆表彰会上的发言(简要整理稿)
2015-09-27
新校区是沿公路延伸的,功能区的设计上是个大问题。我和自己以前带的研究生,现在都是国家级建筑设计师的他们开研讨会,一直在修改讨论方案。他们开始拿出的方案我都不太满意,我说:“你们设计了很多好的建筑,怎么在建自己学校校区的时候就拿不出好的方案呢?”要权衡学校的意见和个人设计的理念是设计方案的另一个苦难。最终,我们改进书院式的设计,解决了这个问题。宿舍楼和教学区没有完全分开,而是错落分布,这样一来方便学生上下学堂,二来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之间的交流帮助。
我的学生们跟我说,您那么大岁数了,就当个顾问好了,负责两个小项目。于是,我“分到”了北洋亭和校门。北洋亭,以老校区100周年时建造的北洋大学堂建筑为基础,但却没有照搬,而是将亭子从四方形修改成五方形,纪念120周年校庆,设计就是要与时俱进。
“校门”比起图书馆等建筑来,的确是小建筑,但要设计起来的难度也不小。之前我在读《光明日报》时,看到一篇文章讲美国的世界一流名校的校门为什么都很简单,由此得到启发。整个学校的规划如同一首交响曲,分为不同的乐章,而校门正如同序曲。比如,黄河大合唱分八个乐章,它的开头是很平常朴实的两个老人的对话,“朋友啊!你到过黄河吗?……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种田还是做生意,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粱和小米……”之后才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其次,一个学校的真正实力不是体现在校门多高多宏伟,而是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教学水平。秉承这样的思想,天津大学新校区的校门设计采用简单的原则,但又不失创意,正如一个序曲将人引申进入学校内部。
因为校门建设很快,我担心施工走样,就几乎每隔一天就让儿子开车带我去新校区看看,忙的时候每天都要来回新校区。
还有新校区的盛宣怀雕像,雕像从有想法到落实中间经历了三年的时间。开始有了想法,但是秘而不宣,找人做出雕塑的模型,然后一直将它摆放在家里,直到两年后时机成熟才提议出来,虽然这时雕塑者都忘记两年前的雕塑了。
虽然我是八十多岁了,但在新校区建设期间脑子里有了问题就睡不好,有问题解决了也兴奋地睡不好,于是就开始吃安眠药,一片不行两片,两片不行三片,再多就不敢吃了,现在出现了“安眠药危机”(笑)。
有校友捐助了5000万给新校区建设,我拿不出这个钱就有力出力了,校区建设的成果还有待同学们自己去看了。我从主观说来,是尽了最大努力去完成了。
整理:本站记者刘晓艳 学生记者周亚琳